第二天,張燕一早就去了學校,迫不及待地跟小組的成員分享好訊息。
“燕子,什麼事這麼開心?”同學問她。
“你看出了?”
“廢話!你臉上就差寫著‘開心’兩個字。”
張燕嘻嘻一笑:“我們小組不是研究電燈嗎?有了新思路,你說值不值得開心?”
“啊?這麼快有新思路了?”旁邊的同學都驚了,紛紛朝她看過來。
跟張燕同一組的同學更是激動起來。
“燕子,什麼新思路?快跟我們講一講。”有人著急地說道。
沒有人注意到,老師已經來到了門外。
張燕開始跟自己小組的人聊起來,將滷鎢燈的思路說出來,在玻殼裡面注入迴圈劑,讓蒸發的鎢重新回到鎢絲上。
而門外的老師一聽,對這種天才的想法驚為天人。
他比學生們更懂,這種設想是很有機會實現的。
當燈絲髮熱時,鎢原子被蒸發後向玻璃管壁方向移動,當接近玻璃管壁時,鎢蒸氣被冷卻到大約800℃並和鹵素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鹵化鎢。
鹵化鎢向玻璃管中央繼續移動,又重新回到被氧化的燈絲上,由於鹵化鎢是一種很不穩定的化合物,其遇熱後又會重新分解成鹵素蒸氣和鎢,這樣鎢又在燈絲上沉積下來,彌補被蒸發掉的部分。
透過這種再生迴圈過程,燈絲的使用壽命不僅得到了大大延長,同時由於燈絲可以工作在更高溫度下,從而得到了更高的亮度,更高的色溫和更高的發光效率。
而且,作為老師,他想到的更多。
“啊!這樣可行嗎?”有同學質疑。
如果可以實現,這個想法,無疑是天才的想法,非常大膽。
“我感覺可以。”跟張燕同一組的同學興奮道。
他們對電燈的瞭解比較深,也肯定更好理解。
“走,我們去實驗室。”
使用實驗室,還需要申請呢!也就他們學校,有這種條件讓學生做實驗,普通的大學,根本沒場地、沒材料,沒經費等等。
“啊!老師來了。”
戴著眼鏡的老師走進來。
他朝張燕走來,神情有些激動,問道:“張燕,你這想法非常好,你們去申請實驗室,我讓那邊儘快透過,趕緊拿出實驗資料來。”
張燕有些不好意思地說道:“曾老師,注入迴圈劑不是我的想法,是別人想出來的。”
“不是你?是誰?”曾老師看向跟張燕同一組的學生。
而跟張燕一組的學生也驚了。
“燕子,不是你想出來的?”
“那是誰呀?”
張燕告訴他們:“發明壓水井、太陽灶的周益民,大家還記得吧?”
“啊!你認識他?”同學們吃驚。
當然知道呀!儘管沒見過面,但他們可不止一兩次討論那位“神人”。
曾老師也望過來,很驚訝張燕認識那樣的民間發明家。
是的!現在周益民已經被人冠上民間發明家的稱號。
曾老師比這些學生更瞭解周益民,因為他有親戚就在鋼鐵廠上班,知道周益民還搞出了電飯煲,很厲害的一個年輕人。
張燕有些羞澀地說道:“他是我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