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康將要致仕的訊息,在朝中迅速傳播開來的,正月十六的大朝會之後,陸康便上書“乞骸骨”,白圖也第一次駁回……
不過誰都知道,陸康的致仕,估計就是春夏兩季的事情,這次被駁回,但大概再過個月許,就會走程式到第二次辭讓。
至於後繼者的身份,也十分好猜,陸康也沒有賣關子,不僅私下裡暗示過一些人,並且在朝議時也藉著幾次議題,將大家的關注引向虞翻。
對此眾臣也不算意外,畢竟從與江東士族的關係、以及對白圖的忠誠度來說,虞翻是少有的合適人選,並且能力也在合格線以上,資歷也無可挑剔……
內閣是給楚王“出主意”的地方,不過出主意並不是只用腦子,或者說……有魯肅、賈詡在,內閣不缺“腦子”。
像是陸康、黃承彥,平常主要任務,就是平衡內閣決策中,對江東士族、荊州士族的影響——一些會引發反彈的決策,他們可以提出質疑,不過能夠在內閣透過的內容,他們也有義務去平息反彈。
當然,相比於陸康,虞翻這“潤滑劑”顯得有些磨砂感……
整個楚歷四年,楚國的事情還是很多的,年中六月有學考,年末十月有科舉,年初……更是將開始逐步推動州縣二級制!
從楚國建立之初,白圖就一直在“張羅”,不過因為牽扯甚大,尤其是對基層吏員的變動,將十分劇烈,相當於建立更多的基層官署,同時對基層官署的官員做更詳細的劃分……
之前一直很謹慎的在準備,如今三年過去,算上今年的科舉結果,又將有一批新的人才進入楚國的官吏序列,州縣二級制也已經可以開始著手。
至於具體劃分,六部和樞密院,更是早就已經反覆議定過,並且向各地的基層官署,也滲透過訊息,甚至有些地方級的政令,已經是以新劃分在執行,算是給大家一個熟悉的機會。
整個楚國本土,將劃分為十道,十“道”為監察單位,類似於州牧制之前漢朝的“州”,但是不設長官,分設六部司與兵馬司,互不管屬,監察州級的六部堂。
十道分別是:都城金陵所在的“金陵道”,
金陵以東的“江東道”,
將淮南兩分的“淮南東道”、“淮南西道”,
包括江東南部以及原章陵郡的“會稽道”,
襄陽到宛城的“望京道”,
江陵為中心的荊州北部地區的“荊湖北道”,
荊南北部,長沙、衡陽為中心的“荊湖南道”,
荊南南部,更多擔負融合五溪蠻任務的“建寧道”,
以及……暫未公開的,以交州地區為主的“廣通道”。
其中最能刺激到漢室的,肯定是“望京路”——不僅將郡縣制大改大動,而且……望京?
怎麼看宛城這位置,望的都不是你自己的金陵,而是關中、是長安!
劉協最初聽到這名字時,很像拍著桌子問一句:你瞅啥?
而暫時沒有公開,完全處於理論階段,則是“廣信路”——廣信是蒼梧郡的一個縣,也是漢王朝收回兩粵之地後,建立的第一個縣。
後世“兩廣”的“廣”,最初的本意,就是指“廣信”。
交州士氏,已經有的舉地相附的意願,不過雙方還在拉鋸談判的階段。
士燮沒有諸侯爭霸之心,不過……肯定也是希望好處更多些的,前年還曾想要楚王能夠為他爭取漢室的爵位,之後以漢爵的身份依附,不過直接被白圖拒絕。
最初時有些不愉快,可不久之後,交州便再次向楚國求助了一批糧食,並且奉上了許多特產珍寶,隱隱有朝貢之意。
歷史上士燮是在赤壁之戰的兩年後,舉族歸附孫權,依舊保有一定的權力、以及在交州的影響力。
不過在士燮亡故之後,士氏後人不甘寂寞的想要割據交州,被孫權滅族,留在建鄴的人質也未能倖免……
可見士燮其人並沒有什麼爭霸之心,在赤壁之戰後,孫權擺明了已經成割據之勢後,士燮也沒有與其爭鋒江東的意思,接受了孫權封步騭為交州刺史,舉族歸附,被封左將軍,依舊坐鎮交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