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久二年(1862年),其實對扶桑是一個非常好的革新時機。
為什麼這麼說呢?
從外部來看,西洋諸強無暇東顧:
克里米亞戰爭(18531856年)剛結束不過六年,加上1857年世界經濟危機也結束沒多久,在兩年前亞羅號之戰(18561860年)完結後,歐羅巴諸強是真的有些厭戰了,最起碼扶桑這個蚊子腿,大家都不怎麼感興趣。
而且,米洲此時是世界的焦點,幾乎吸引了所有西洋強國的注意:
1861年4月12日,南北之戰正式爆發,如今的東部戰場,米人南方打得北方節節敗退,看起來,正是外部插手“趁他病要他命”的好機會。
而1861年11月發生的“特倫特號”事件,就恰到好處地提供了這麼一個良機——當時北方水軍冒失地攔截了英吉利郵輪“特倫特號”,從船上抓走了兩名南方派往歐羅巴的使者。
此事迅速地引發了英吉利朝野的不滿,英人官府向米人北方發出了正式照會,以開戰相脅,要求妥善解決此事。
這可不是口頭說說,作為首強的英吉利,其作風凌厲,當即派出了一隻艦隊前往北米的魁北克,將八千名士兵送到邊境虎視眈眈。
而且不止如此,其還向米人南方轉交了一艘新式戰艦,這就是後來一度讓北方頗為狼狽的“阿拉巴馬號”巡洋艦。
這帶頭大哥出手了,要分湯水的小弟們自然僅僅要緊緊跟上,佛蘭西、普魯士和奧斯馬加也附和英人,要求米人北方立即釋放被抓走的兩名南方使者。
而對米人來說,更為坑爹的是,此時的南方鄰居墨西卡就駐紮著佛蘭西的大兵,這諸強趁火打劫起來不要太容易:
1860年,.胡亞雷斯等人獲得了墨西卡 “革新戰爭”的勝利。由於財政困難,次年決定暫停支付外債兩年。歐羅巴幾個債權國當然不肯白白受損,1861年10月31日,英、佛及斯巴尼亞三國簽訂協定,決定共同入侵墨西卡。
當年12月,斯巴尼亞六千人攻佔了韋拉克魯斯;1862年1月,英軍700人、法軍2000人先後在登陸墨西卡。
2月,幾方在拉索萊達舉行談判。
1862年 4月,英吉利和斯巴尼亞撤軍,但佛蘭西卻得寸進尺,進一步增兵至6500人,然後正式對墨西卡宣戰。
到1862年 7月,佛蘭西軍亦然猛增至34000人。
此時距門羅宣言釋出還不到四十年,“米洲人的米洲”言猶在耳,可歐羅巴諸強的兵馬又大舉進入米洲,而對此米人卻乾瞪眼沒辦法。
這佛蘭西如果從墨西卡北上,匯合了南方後合力攻擊北方,米人恐怕就會面臨雪上加霜的危機。
綜上所訴,立國不到百年的米人,面臨著內外的巨大壓力,如果就此分崩離析的話,將留下的巨大利益供人分食。
因此,西洋諸強無不垂涎欲滴,誰還有心管遙遠的島國扶桑發生了啥事。
這虎狼不注意的時候,不就是自強的良機嘛。
而扶桑此時,內部革新的條件也不錯:
文久二年(1862年),京都小朝廷的威望還沒真正建立起來。
此時朝廷除了有個所謂大義的名份,其手中真正可靠的力量,只有少數煽動起來的浪士,而靠攏過來的諸侯,則都是打著左右逢源、趁機漁利的主意,想硬剛幕府,那是一點希望也沒有啊。
為啥說此時小朝廷的虛弱是利好呢?
對此直秀是這麼想的,
這小朝廷和幕府,此時比爛,那幕府還算好的。
君不見,倒幕成功前,小朝廷那是昏招迭出,攘夷攘的一點腦子都沒有,生生把扶桑搞到徹底完蛋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