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澤自然不知道自己的書籍在歐陸造成的轟動,就算知道了他不會在意。
他正在看著陝西的報告,郭樸身死,陳璘迅速平定了明軍的叛亂,不過其中還是有一部分逃亡了蘭州。
大部分明軍最後被俘虜,那些參與劫掠和叛亂的都被東南的軍法官們審判,有罪的立刻執行,參與的也全部勒令改造。
正好由於關中大地震,很多關中的水利設施都被破壞了,胡宗憲聽說了之後立刻啟程前往關中,主持修復關中的灌溉工程。
而這些明廷俘虜則作為工程的施工人員,要在關中服役五年才能解脫。
某種意義上,蘇澤還愛要感激這次的叛亂,五年後天下就已經安定了,那時候放歸這些士兵也不會鬧出亂子了。
同樣是無條件投降,內閣熟練的派出新的官吏去接管了陝西,這一次都不想要用在河南引蛇出洞的手段了,陝西的官員乖乖的交出治權,配合東南官吏完成了接收工作。
蘇澤看著地圖,天下一統的曙光已經出現了,除了陝西、京畿、山東、遼東這幾個部分之外,中原大部分版圖已經被東南佔領了。
這時候是不是要想一個新的國號了?明明佔領了這麼大的土地,再叫東南是不是不合適了?
蘇澤閃過這個念頭,這種事情還是交給明年三月的制憲會議去頭疼吧。
蘇澤案頭上也有兩封信。
其中一封是熊況寫來的,熊況的來信內容很簡單,就是請戰。
熊況請求陸軍部批准他繼續西進,帶領第七旅攻打蘭州。
熊況的理由也是很簡單,蘭州是通往西域的重鎮,打下蘭州就能夠獲得通往西域的通道,和草原上的五原城取得聯絡,完成對整個明廷西部地區的包圍攻勢。
蘇澤桌子上另外一封信則是高務觀寄來的。
高務觀從五原城出發,試圖打探西域的情況,他第一站經過的就是蘭州。
不過高務觀並沒有在蘭州停留多久,他認真的考察了蘭州的地理地形,給大都督府寫了這個建議書後,就繼續向西前進了。
高務觀對於蘭州的地理地位評價非常高,認為蘭州是“天下之要衝”。
對於這一點,蘇澤也是深感贊同。
從西安往西,經過寶雞、天水、定西就能抵達蘭州,這是西部地區非常熱鬧的一條商路,至今都非常的繁盛。
郭樸就是抱著這個想法,所以才準備將軍隊撤往蘭州的。
高務觀在信中說,蘭州是四個門戶。
首先是西域門戶,從蘭州往西北走就是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透過西域的重要通道,之所以叫做走廊,是因為在這條狹窄的通道南側是祁連山,北側龍首山等山脈天然留出了這條道路,想要經過西域就需要透過河西走廊。
漢武帝在河西設定了武威、張掖等郡縣,控制住了河西走廊,也就控制住了進入西域的通道,從而獲得了操縱西域的影響力。
如今武威、張掖等郡縣逐步荒漠化,在河西走廊邊上的蘭州成了商貿繁華的大城市,也就成了河西走廊的門戶。
第二個門戶是青藏高原的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