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王恭廠大爆炸這樣的人禍又要救災,地方上督撫權利擴大,又丟失了一部分地方財政權利。
這樣的情況下,實在無法支撐九邊新軍的所有後勤補給。
除了能將武器彈藥送到朝鮮去之外,糧草和軍馬就只能由朝鮮君臣自己籌備了。
這下子可就把朝鮮國主給愁壞了。
朝鮮和中原差不多,北方比南方貧瘠一些,而且北方多山少田,本就是朝鮮比較欠發達的地區。
漢城附近的平原地區,才是朝鮮主要的糧食產區。
九邊新軍一共兩萬人,加上負責補給的民夫,這差不多四萬人進入朝鮮,張口就要吃飯。
朝鮮國主只能動員北方,全力給這支軍隊提供糧食補給。
這下子朝鮮北方也遭不住了,四萬大軍每到一處,就能將當地吃光,而且九邊的明軍軍紀本身也不算太好,經常發生滋擾地方的事件。
而朝鮮上下也是敢怒不敢言,甚至有些朝鮮官員還要充當大明軍隊的帶路黨,充當他們掃蕩的翻譯官。
朝鮮北道的大族勢力比較弱,本來矛盾並不如南部尖銳。
而且朝鮮北部經常面臨北方遊牧民族,也就是在北方崛起的女真人的騷擾,所以更需要官府的保護。
這些相對保守的大地主一般都是支援朝鮮國主的。
但是在大明王師進來之後,這些地主們也很快受不了了。
女真人是隔三差五下來劫掠一下,只要防守的比較好,損失的就是動員的人力,有時候也搶不到什麼東西。
而是這些明軍來了之後,那是真的搶啊!
不僅僅是明軍搶,還有一些投降了明軍的朝鮮翻譯官,這些之中也有一些痛恨大族的讀書人,他們紛紛帶著明軍搶奪那些大族的糧食。
一時之間,就連朝鮮北道也掀起了叛亂。
不過在明軍大軍壓境下,這些叛亂很容易就被平定。
這又讓朝鮮軍民更加的依賴大明王師。
而進入十月之後,明軍在朝鮮也確實取得了一些勝利。
李舜臣手上的人力還是太少了,控制了漢城和幾個主要城市之後,根本拉不起太大的軍隊。
而東南的支援主要都是海軍,也沒辦法登陸作戰。
明軍很快推進,也打了幾個勝仗。
九邊新軍統領李洵,當年也是擁立隆慶登基的功臣之一,獲封新安伯。
李洵入朝之後,不攻打火力比較猛的城市,而是專門挑著火力比較差的小城鎮打,也奪回了一些土地。
捷報傳到京師,李春芳終於放下心來,緊接著開始大力宣傳朝鮮的戰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