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時行在擔任教育大臣之前,是松江府的知府。
作為東南發展最迅猛的府,松江府的發展就是這個辯證法的最佳闡釋。
比如松江府下的上海縣,就是依靠前後幾任主官的大力發展,再加上優越的地理位置,從一個不到十萬人的小縣城,迅速發展成僅次於松江府甲縣華亭縣的第二大縣。
甚至在港口、碼頭和證券交易中心在上海縣建立之後,上海縣隱約有超過華亭縣的趨勢。
這就是“人才”的重要。
蘇澤說道:“對於一個地方官員來說,驅動他們發展的主要因素,其實還是來自上級的考核。”
申時行本來想要說一些大道理,比如民為邦本,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話。
可是他很快也發現,這些道理根本就說不出口。
他也擔任過地方官員,自然知道地方官員的想法。
即使是在最講究“主權在民”的東南,驅使地方官員進步的主要動力,依然不是治下百姓。
治下百姓重要,但是能夠讓地方官員進步的還是政績。
換句話說,政績就是衡量官員進步的標準,這雖然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百姓的意願,但是也和百姓沒有太大的關係。
在徐渭的領導下,吏部制定了一套詳細的地方官員考核辦法。
透過量化考核,將經濟發展、城市發展都納入到了這個體系中。
而這個考核標準和考核結果也會每半年釋出一次,在同省和同府內進行排名。
也是因為這個考核標準,才讓東南的地方官員都特別卷,都努力發展本縣的經濟。
因為考核靠前就意味著更多的升遷機會,就意味著更大的舞臺施展政治抱負。
蘇澤說道:“主觀上,驅使東南地方經濟發展的動力,就是各地的競爭。”
“只要考核比周圍縣要好,縣官才有進步的希望,本府考核要比省內其他府要好,知府才有進步的希望。”
“整個體系還是自上而下的。”
“但是一個縣的財力也都是有限的,比起興建道路和發展工商這些立竿見影的事情,發展文教反而是一件短期內看不到結果的投入,甚至可以說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所以很多經濟上還不夠發達的地區,地方官員更缺乏發展文教的動力。”
申時行點點頭,他主管教育,蘇澤說的就是這樣的情況。
教育越來越向發達的地區集中,這種現象也越來越多。
所以這次外省吏員爭奪崗位的事件,只不過是這種地域發展不均衡的矛盾,在考吏員這件事上的爆發而已。
申時行立刻問道:“那大都督肯定是有了解決的良方了?”
蘇澤說道:“良方算不上的,只能說是解決的辦法。”
看著申時行急切的眼神,蘇澤說道:“轉移支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