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時行愣住了。
各地發展不平衡這種事情,古代就有了,而且這個現象在歷朝歷代都很尖銳,其中一些矛盾甚至搞到王朝快要滅亡的地步。
申時行也是學貫古今的超級卷王,他想了想說道:“其中因為教育不公平而引起的地方歧視,從漢代就開始有了。東漢末年漢中和關東士族歧視西涼士人,多次商議棄涼,最後西涼武人集團崛起,出了一個董卓殺進了長安。”
“東晉北方僑族和南方士族的矛盾更是孫恩起義的暗線,引起整個東晉動盪。”
“到了唐代,安史之亂乾脆就是這種地方上矛盾的直接體現。”
蘇澤點點頭。
申時行舉的這些例子,就是地方上的不公平,導致人才無法流入到中樞,大量沒有前途的人才投奔地方實力派,最後導致國家動亂的例子。
其中最經典的,就是唐代了。
蘇澤說道:“都說大唐最早開始科舉制度,實際上大唐的科舉制度是遠不如明朝的。”
申時行也點點頭,大明有千百種不好,但是科舉制度確實是在大明一朝才得以完善的,就連東南的選官制度,基本上也都是沿用的大明科舉的框架。
唐代屬於科舉草創階段,問題實在是太多的。
無論是考前行卷,還是大量的舞弊,大唐科舉制度更像是九品中正制度嚮明代科舉制度過渡的產物。
從武周朝開始,對河東士人的歧視,導致大量河東人才無法進入朝廷,最終流向了藩鎮節度使,也是安史之亂的重要因素。
蘇澤說道:“在古代,經濟發展主要就是田產,適宜種田的地方自然就是經濟發達的地區,而有了土地才能有有糧食,有了糧食才能有可以完全脫產的人口讀書。”
申時行點點頭,這一點已經是共識了。
而中國的糧食產區,也是隨著氣候和土地資源的開發而逐漸變化。
隋唐富庶的關中地區,隨著關中水利設施的老舊和黃土高原過度開發而引起的水土流失,再加上氣候的變化,到了宋代就到了開封地區。
而隨著氣候變化,糧食主要產區進一步的向南移動。
從元代開始,江南逐步開始成為天下糧食中心。
才有大明江南文教風聲。
蘇澤說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不過在我們東南,經濟基礎已經變了。”
“除了農業之外,工商也成為地方賦稅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形成了一部分工商業主的階層,他們也有能力讓子女脫產讀書。”
申時行點點頭,其實在蘇澤造反之前,江南已經有這樣的苗頭了。
工商業主甚至要比地主更富有,而江南發達的經濟,也讓這些工商業主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
而在開海之後,這種現象就變得更明顯了。
商品經濟的一個特點,就是所有人都開始有了分工。
以往的鄉下地主,其實日子過得也並不是很好。
因為很多東西都是買不到的。
在明代以前的時代,一個高階貴族所需要的東西,基本上都是自己勢力範圍內生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