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這便是法(一)
“今天大法師要開壇講經,一行,你快點啊。”一個小道士催促著。
“哦,我這就去。”
一行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待走到大殿之時,已經擠滿了人。他找了個位置坐下,虔誠而專注。
他乃是觀中三代弟子,很普通的一個三代弟子,既沒有突出的天賦,也沒有很好的悟性,一切都是那麼的平凡。
最上首乃是大法師,道號玄都,每月初一開壇講經一次。每次開壇講經都是觀內盛世。
一行端坐後,剛好大法師開口說道:“聖人之道為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爭?或者不爭?
一行有些懵懂,自己只是一個普通而又平凡的弟子,如何做到不爭而爭?
又聽著大法師說道:“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一行突然想起了自己的身世,自己原本只是一個農家子弟,家中有幾畝薄田,父母每日操勞,勉強能以度日。
豐年時,湊以野菜野果也可勉為堅持,饑年時,便需借貸度日。
家中原有姊妹三人。
可七歲那年,先是鬧旱災,家中田地顆粒無收,父母變賣了家中田地依然維持不了家人的口糧。
終於在有一日的凌晨,先是姐姐被一家富人帶走了。
那天,他記得自己哭得很悲傷,可是姐姐依然消失了。
後天,又有一天的午時,妹妹也被人帶走了,這一次,他沒有哭。
他只記得母親臨死之前告訴他:“兒啊,姐姐和妹妹雖然離開了我們,但是,她們至少還有一條活路。你不要怪母親,你要堅強的活下去。”
那一年,他學會了堅強。
後來,他被一個道人收留了,輾轉來到了觀中,在觀中學道,至今已有二十年整。
天之道,利而不害?
他根本不會相信天之道,利而不害。
如果天之道,利而不害,那為什麼百姓皆苦?
百姓的苦,其害的本源又是哪裡?
百姓倒是不爭,可百姓的不爭恰恰成為了別人的魚肉。
此時,大法師又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一行再次陷入了沉思,上善若水。若上善自然是好,可天下如此,百姓如此,如人人為聖,自然則善。
然世間萬物,上善者幾何?偽善者幾何?為惡者幾何?
自己所修二十年之道,又是為何?
這一刻,他開始無比的懷疑自己,懷疑自己這二十年來的修行。或許,自己根本就不能做到上善,更不能做到若水。
他苦笑的搖了搖頭。
不,既然他人苦,他就應該去幫助他人,如果他人惡,他就要去懲戒惡行。
下一刻,他異常堅定的站了起來,在所有人驚愕的眼神之中,轉身大踏步飄揚下山,縱聲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