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逸陽有心在不久的將來,組建一個網際網路行業的團隊。
畢竟現階段的網際網路是發展的黃金期,很多產品都還沒有誕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不過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技術團隊,畢竟網際網路行業的一切都需要技術支撐。
劉明超的團隊雖然很小,而且看起來也很簡陋,但成員都是名牌大學畢業,技術實力應該是毋容置疑的。
若是這次合作,他們能夠把自己需要的管理軟體做好,那就可以考慮把他整個團隊挖過來。
更何況,他還認識張曉龍這個大拿,自己透過他,或許就能打通一條紮根網際網路的路子。
雖然他很想早些結識張曉龍,但他這次並沒有對劉明超提及引薦張曉龍的事。
主要也是因為現在認識張曉龍的意義不大。
張曉龍現在不是辛苦創業的吊絲,他已經打造出了一款優秀的產品,很多人追著想買他的Foxmail,報價至少數百萬。
在這個年代,能靠一款產品賺幾百萬的技術人員絕對是鳳毛麟角。
所以,許逸陽就算現在認識張曉龍,也拉攏不了他。
……
當劉明超和團隊,開始著手為許逸陽開發管理軟體的時候,高盛資本的高管林夏茹,正在準備動身從紐約前往燕京。
這次,她是要到燕京跟進幾個高盛投資的專案,並且與燕京地區的負責人開會,討論加大對中關村網際網路創業團隊的投資規模。
蔡崇新知道她九月初就要來華夏,所以一直在等著她來華夏之後,約她跟馬老闆見上一面,聊一聊投資阿里的事情。
所以,眼看快到九月,蔡崇新便又給她打了一個電話。
林夏茹對阿里的專案也很感興趣,再加上有蔡崇新這個當初的華爾街同僚做背書,她對投資阿里已經有了一定的意向。
現在的高盛,對整個華夏的網際網路行業都非常感興趣。
高盛已經親歷了矽谷的崛起,親歷了網際網路前幾年在美國創造的大筆財富,所以整個高盛甚至整個華爾街都很期待,前幾年發生在矽谷的奇蹟,能夠在華夏完美復刻。
所以,他們才對華夏網際網路創業公司以及創業專案格外關注。
林夏茹早就看過蔡崇新發過來的商業計劃書,阿里的B2B模式雖然不是首創,但是馬老闆的切入點還是讓林夏茹很感興趣。
她此時也很期待能夠跟馬老闆見上一面,看一看那個被蔡崇新誇上天的男人到底有什麼了不得的魅力。
就在林夏茹已經在家收拾行李,準備第二天一早就前往華夏的時候,她的一個左右手忽然打來電話,說:“林總,我們從郵箱裡評估出一份S級商業計劃書,專案在華夏燕京,方向是B2B,計劃書已經轉發到您的郵箱,您有時間的話儘快檢視一下。”
“S級?”林夏茹驚訝的問:“有這麼高的級別?”
對方篤定的說:“投資委員會已經審定過這份計劃書,都給出了S級的評價。”
林夏茹立刻認真起來。
S級的專案,可遇而不可求!
對高盛來說,他們每天都會收到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商業計劃書,每一份商業計劃書的背後,都代表著一個專案,所以他們對專案的優劣,有嚴苛的審查規定。
首先,收到商業計劃書的人,要依靠自己的專業水平,對這份商業計劃書進行評級,最高S級,其次A級、B級、C級一直到E級,這也是內容評級的國際慣例。
一般來說,高盛只投B級、A級和S級的專案。
達到這三個級別的專案,會由最初收到商業計劃書的那個人,提交給投資審查委員會,經過投資審查委員會複評,如果還是在這三個級別內,那麼就直接由投資經理聯絡對方、進行投資洽談。
如果是B級,那麼原則上不領投,或者不長線持有,一般情況下,投一輪、看一輪,第三輪的時候就退出了;
如果是A級,原則上儘可能領投,是否長線持有要看公司後續發展;
如果是S級,那務必爭取領投,並且至少在手裡拿三輪融資以上,如果是投了第一輪,那麼在第二輪、第三輪以及第四輪的時候,絕不考慮退出。
真正能評為S級的,都是最頂尖的專案。
馬老闆的專案,內部經過幾次爭論之後,評審為B級。
當時就評A還是評B,內部還產生了很大的分歧。
有人覺得這個專案華夏目前只是剛剛起步,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有這個優勢加成,A級沒問題;
但有人覺得,專案創始人經驗不太夠、不是網際網路行業出身,實操能力有待考驗,所以應該先定位B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