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的權貴們雖然個個腰纏萬貫,富可敵國。可是對朝廷他們是一毛不拔的。
平日裡有個什麼水災旱災啊,他們都絕不會捐出一文錢。
但今日是怎麼了?
怎麼突然之間全部的權貴都開始慷慨解囊了?
難道說.
是因為父皇掌握了他們的把柄?
太子李顯坤覺得這種可能性很大。
雖然皇權和勳貴的權力長久以來都是處於相互制衡的狀態。
但是很顯然在大多數的情況下皇權還是佔據了一定的優勢的。
或者說,在大多數的前提下,皇權具備先手性。
他可以先發難,打這些勳貴一個措手不及。
勳貴們只能跟著皇權的出招進行接招,而皇權隨後可以變招。
這個時候就要看勳貴們的適應能力了,就要看他們能否跟的上皇權的變化速度。
如果他們不能像皇權那樣及時的調整,就最終會被皇權制裁。
父皇能夠讓這些一毛不拔的鐵公雞老老實實的交錢,說明父皇已經掌握了這些傢伙的命脈。
這對於皇家來說當然是一件好事。
太子李顯坤也是樂得見到的。
畢竟這些錢最終都是李家的。
現如今是暫存在父皇的手裡,將來這些錢還不都是李顯坤的?
一想到這裡李顯坤就覺得一陣竊喜。
當然,他還是不能有絲毫掉以輕心的。
歷史上有多少儲君最終未能成功登基,落得一個悽慘無比的下場。
在李顯坤看來一日沒有登上皇位,他就不算穩。
除了武將方面,文官勢力他同樣需要拉攏。
這主要是為了製造輿論。
畢竟即便是皇太子,是大周皇位名正言順的繼承人,發動宮變這種事情也有些拿不到檯面上。
一旦李顯坤發動宮變,逼迫父皇退位,接下來他就需要文官階層能夠堅定的站在他的背後支援他。
因為這份支援可以最大程度上讓李顯坤擁有政治輿論一邊倒的擁護。
只有有了這份擁護,李顯坤才能夠坐穩皇位。
別看文官的手腳不如武官犀利,但是他們的嘴巴卻是像刀子一樣銳利。
文官們可以輕而易舉的依靠嘴炮把一個對手永遠的打倒在地,叫他永世不得翻身。
哪怕是皇帝面對文官的群攻時也得暫避鋒芒。
一味的硬剛只會兩敗俱傷。
尤其是在剛剛登基踐祚的時候,李顯坤十分需要文官階層為其歌功頌德,樹立他繼位稱帝的合法性。
等到他坐穩皇位之後,這種需求就會逐步淡化。
相較於武力方面,對於文官的拉攏太子一直都做的很好。
滿朝官員中有一多半都是太子黨。
這一方面是因為太子經常做出一副禮賢下士的姿態,另一方面是因為太子本身就具備先天優勢。他的儲君位置使得那些政治投機者更願意選擇支援他,因為這在未來兌現的可能性更高。
當然,太子也很會逢場作戲。
他知道固然這些傢伙目前是支援他的,但是未免就沒有在諸王那裡分散自己的人力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