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三套武學均是南宋末年一位蓋世豪傑所創,那人複姓夏侯,單名一個文字。寶祐年間,屢應科舉不第,遂改名夏侯劍,從此棄文習武,遁入歸雲峰中,歷一十八載,於雲舒霞卷之中悟得玄奧,創下“二十四式穿雲掌”與“歸雲劍法”,因他朝夕在雲霧間吐納用功,自身內力獨成一家,傳至後人,名曰“納雲訣”。
待到夏侯劍出山,已是鹹淳年間,時忽必烈在大都建國號為元,宋元連年大戰不止,江湖之中豪傑盡起。夏侯劍憑著卓絕武藝,打遍天下難覓敵手,名頭很快便在江湖之中傳開,人送綽號出雲神龍。
一日,夏侯劍在街上閒逛,正遇著大臣文天祥的車騎。時當朝丞相賈似道稱病,上書乞致仕,用以要挾宋理宗,宋理宗下詔不允。
文天祥起草制誥,其文字皆諷賈似道。當時起草聖旨誥命的內製沿襲都要呈文稿審查,唯獨文天祥沒寫,賈似道不樂,命令臺臣張志立彈劾他。文天祥本已多次受到斥責,是故援引錢若水的例子退休,這日車騎返鄉 ,正好被夏侯劍遇上。
夏侯劍向來聽聞文天祥是個大忠臣,這晚即潛入內府,藏在窗格之下窺視。文天祥挑燈夜讀,不住扼腕嘆息,待看到李太白《登金陵鳳凰臺》詩中所云“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當即拂袖而起,長嘆道:“安得一日天下雲安,使百姓復得康樂!”
夏侯劍聽得此言,推開窗格,一躍而進,拜伏在地道:“人言明公忠義,今日一見,方知不虛。”文天祥乍見有人,也是一驚,待到回過神來,忙上前扶起,道:“壯士無需多禮,天祥不過盡分內之事耳。”
夏侯劍道:“如今天下紛亂,在下聚得七路豪傑,皆是英勇愛國之輩,明公若有用到某等之時,只管遣人來命。”
文天祥大喜道:“如此甚好,若宋元再戰,倒是多了一支勁旅。只是聚眾之下,恐人心不服,多生是非,需加以約束管制。”
夏侯劍道:“某正欲成立幫派,還要請明公賜名。”
文天祥看著手中詩集,沉吟片刻,道:“就叫‘雲安幫’吧!”
雲安幫之名,由此而來。後來江上報急,詔令天下勤王,文天祥領兵響應,即有云安幫人士在內。
待到文天祥兵敗被俘,夏侯劍等人多次設計營救,最終未能成功,只刺殺了元朝左丞相阿合馬而還。
雲安幫後來在杭州設立總部,歷代相傳下來,聲勢之大,已逐漸能與丐幫分庭抗禮。“歸雲劍”、“納雲訣”、“穿雲掌”也成為鎮幫絕學流傳下來。
葉老人將這段淵源講罷,顧清弦心想:原來爺爺當年也是雲安幫眾,後來不知為何又歸隱在此。正待詢問,聽得葉老人道:“到了,就在這兒”
顧清弦向前看時,卻是在一處懸崖邊上,不禁一愣:“這附近沒有路啊。”
葉老人笑道:“路都是自己找的,傻站著自然無路。”
顧清弦心中一動,伏下身去撥開草叢,只見三個鐵環紮在土裡,一條繩索系在環中,直垂到山下。
葉老人道:“下去吧。”顧清弦心中叫苦,又不肯示弱,只得緣著長索一點一點向下挪去。顧清弦向下看時,卻並非萬丈深淵,原來那繩索每段均長十丈,共是七七四十九根,每根繩索下俱有一小塊立足之地。
顧清弦看清地勢,再往下時便自如許多,好容易下到第一個小臺,突聽得葉老人在背後道:“好歹摘了半月果子,如何行動這般遲緩,再下!”
顧清弦正不知葉老人從何處下來,轉過身去意欲說笑兩句,卻見得葉老人滿面寒霜,目光如電般盯著自己,當下不敢多言,挽起第二條繩索,向下而去。這次比先前快上許多,但到了第二個小臺,顧清弦尚未站穩,又聽得葉老人道:“再快!”
顧清弦不及停留,又挽上第三根繩子,他生怕再被葉老人數落,這次不再雙手交替拿繩,而是左手成環套住繩索,右手鬆開,待自身下落一段距離,又拉繩穩住。這般滑下,比上次又快上一些。
這次葉秋華語氣見緩,只道:“再下。”
顧清弦連續滑過七根繩索,待到第七根上,將要滑到一半時,力氣消耗太多,一時提不起來,手上一鬆,向下方直墜而去。顧清弦嚇得魂不附體,忙叫得一聲“爺爺!”,只覺背上一股力道傳來,已安安穩穩站在小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