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觀測天文的角度來說,相對正南是一直在細微變化的。
阿咦需要的,則是透過觀察日影,來確定時間季節。
可想而知,她需要觀測的,正是相對正南方。
而臺下的家族首領,自然不會懂多少天文,聽懂了正南法就成了,鳳羽也是,只問:“那麼,什麼是二十四小時呢?”
阿咦已然讓各族歸心,要傳播文明,自然不會吝嗇,立即在臺上說開了。
卻是用了正字法後,阿咦把一天分為了上5,和下5,她的開頭,其實是1點,中間為10點,晚上為5點結束。
在這樣的五進位制的演算法中,會不算凌晨和傍晚二頭的二個0點,是因為黑白交替的時間是很不確定的。
因而,這樣得出的,是10個點,正符合阿咦的十艮手指計數法。
而聽到此處,張靜濤都解開了‘九’字的奧秘。
九,正是阿咦把斜十字觀日的一天確定為10個點後,才出現的字。
因阿咦創出了七、八這二個數字後,終於打算用足十艮手指來計數了,而不是數字只用到5,為此,在創造出了六、七、八、九後,她又重訂了數字對這十個時間點的排序。
她的排法是,第一個時間點,變為了0點。
一天的最後一個時間點,變為了9點。
並且在一開始,阿咦並不會以第一天為10個時間點,第二天就累計為20個時間點的角度去看待時間。
在她看來,第二天仍是0到9點,而不是10到19點,這種概念並不奇怪,就如現代人,也是這麼看待時間的。
只會記天數的累積。
因而,阿咦把一天的最後一個時間點,看作是時間即將逆回返回到了第二天早晨的0點的一個時間點。
是逆回而重複。
於是,由‘斜十字’加‘柴犬尾巴’構成的九字,就是說,九是以斜十字代表的觀日法中的一個尾數,並且,它結束後,計數會如逆向指向的柴犬尾巴那樣,逆回到第二天的0點去,在第二天,重新以0點開始計時。
文字:九,就是這麼來的。
可想而知,數學符號9,也是這麼來的。
數字9,以筆畫來看,是很清晰的轉一圈並重頭開始的含義。
但是,數學9的進步之處,是能表示十進位制的,它之後,可以是10,也就是20,它不用逆回,而是用順回,並從頭開始的形意。
所以,華夏人有多早就懂了進位制呢?
就從二億六千八百萬年前,阿咦發明了數字9開始。
數字9,清晰地表達出了十進位制的數學模型。
只是,阿咦有了這種方法,到了晚上,卻是仍沒法觀測太陽的影子的。
為此,有了碗中的蠟燭,把晚上都叫作了‘碗’的阿咦,對晚上的時間更關心了之後,就打算用自己的方法來分出晚上的時間。
她用的自然就是蠟燭。
於是,蠟字,除了帶有共洞的蜂蟲的含義,也帶有這種含義。
蠟字中的那個昔字,含有的雙十字,正是說,以數字‘十’,和數字‘十’的辰像,來分‘一日’的時間的含義。
只是,這一日,是說整日。
為此,日這個字,其實也可分為土臺和土臺的辰像,也就是二個口重疊,便是說在地球的正面觀日,以及在地球的背面觀日,合為一體,才為完整的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