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昔字,都用了可以代表陽光照到了地球背面的‘夕’音
因而昔,其實是指二個很接近的時間。
昔日的真正含義,是說才不久前的時間。
就如,昔日我們如何如何好,今日,你竟然翻臉,其實是說,對方變臉之快。
而有了蠟燭,阿咦想連晚上都算上後,可想而知的,之前的那個以早上為0點,傍晚為9點的,10個時點的日影計演算法中,出現了一點的小問題。
那就是,阿咦按照觀音法定下的早上0點,並不是真正的夜晚,事實上那是太陽已然露出一絲陽光的時刻,論天色,天其實早就亮了。
晚上9點,也不是真正的夜晚,之後太陽雖沒了,但天還遠遠沒黑下來呢。
可是,這二頭的真正的過度向夜晚的時間,卻時而長,時而短,並不好區分。
為此,阿咦想到辰像法後,只在早上的0點,和晚上的9點,這二者的下面,畫了一條橫線,來表示橫線下面,才是夜晚。
如此一來,就多了二個時點,從黑夜到白天再到黑夜的這‘一旦’時間,就變成了十二個點。
而阿咦會輕易決定用十二個點來算時間,是一點都不奇怪的,作為極早就喜歡觀月的‘月長’、‘弓長’之祖,她一向知道一年是有十二個月的,為了讓人們牢記十二個月,她怕是都會用十二時辰制。
這都可見,阿咦極早就有十進位制概念,以及十二進位制概念了。
張靜濤聽到這裡,心中一動,‘六’字又瞬間破解!
六字,就記載著這一天文變化。
正是日影的附屬物光影‘丶’走‘一’天為十二個小時,用文字‘八’的扒開、分開的含義,將這十二個時點一分為二,就有了數量‘六’。
極為精妙的天文文字!
可謂不知天文,不知六。
想要六六六,當然要懂天文。
再之後,阿咦沒去糾結黑夜和白天的交錯點到底在哪裡,因她很清楚那一直在變,為此,就很簡單的,按照辰像法和鏡子的原理,把十二個點,複製倒影了一下,就算作是晚上的時點了。
於是,阿咦就有了一張和現代時鐘略有不同的二十四時點表。
也就有了二十四小時。
並且,不知為何,阿咦竟然已經掌握了圓周率和小數點的用法。
為此,她想到日出和日落前的時間實在不好算,並且計算時間要平均才好,才能讓人們行事更有時間感,就很蠻橫的,把一天二十四個時點平均分了一下,來當作時間用。
“我要司時,才能讓大家的生活更有規律,無須太遷就一天的明暗變化!”對這種完全人為的分割法,阿咦是這麼說的。
說完,阿咦又把黑板上二十四個時點的數字的位置給擦了,繼而,仍在中午12點的位置,寫下了一個大大的‘0’字。
並道:“只是,這樣的二十四小時固然好,但若要精準計時,畢竟是要以午間最精準的日影來定起點多多糾正時差的,所以,我考慮到這一點後,還是把一天的時間的起點放在了正午位置,並且,仍取用下午的時間為小時,上午的時間為時辰,來運用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