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確定了一艮五公分的竹籤後,阿咦之後都是以這艮竹籤為尺的。
觀察的方法是,讓竹片上插著竹籤的一頭正對著南方,也就是五條麻線的線頭對著南方,來繼續記錄一天的太陽的日影變化。
這樣的日影記錄,毫無疑問就是五線譜的由來了。
至於確定正南方的方法,亦是阿咦利用五絃琴觀察日影來定向的。
因而,這個南方是相對的。
但是,這沒什麼不可以的,這正可以跟著每天日影的變動,來記錄時間。
至於會用五艮線,而不是七艮,正是因為日影的頭尾跟著季節在變化,在阿咦眼裡,每天的變化都太大,不足以參考。
這便是琴。
之後,阿咦還另作了一塊一樣的竹片,也是五艮線,在確定了南方後,這竹片上的絃線,只要和南方琴線垂直,就能正對著東方,來記錄一年中太陽的變化。
這便是瑟。
琴瑟這二件天文用具,可是絕對的高科技!
高科技到了後世都沒人弄懂怎麼用,人們只會彈琴玩兒。
為此,今人看似有一大堆電子觀測工具,實則,卻並不知道地球繫到底是怎麼執行的,後世人類所有的高科技加起來,還不如一琴,一瑟。
可想而知,遠古的阿咦,人類的文明祖先有多聰慧,可以說,阿咦的存在,便是人類的奇蹟。
有了這樣的高科技琴瑟後,阿咦就可以極為精準地觀測天文了。
並且,她會記錄下領悟到的天文知識。
這些天文知識,被阿咦用從附近找到的石刀,刻在了石刀開出的小竹簡上,並且,這些竹簡被綁了繩子,弄成了一卷,來分先後。
張靜濤之所以會知道這一點,是因為阿咦把竹簡塞給他看。
然而,他看到那竹簡上有阿咦寫下的一個他的姓字張正中的‘正’字後,便不敢看了。
這個‘正’字,在阿咦的解釋下,張靜濤知道,這就是正字定南法。
但是,阿咦只是大致說可以定南,卻說細節。
好在張靜濤略一想,就明白了這個‘正’字的奧秘。
不由感嘆,這才是人類真正文明才能創造出的簡化字!
簡簡單單一個字,竟然就能蘊含下玄妙到今人都沒弄懂的天文文明!
精妙無匹!
這個定南法,為此也叫:正則。
亦是屈文明本原之:屈原,這個門閥離族之人寫的《離騷》中的:名餘曰‘正則’兮。
但張靜濤不敢太過詳細去思考這個‘正’字。
只怕引發空間變動。
甚至,張靜濤都沒再去看竹簡上其餘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