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章亂寫的,也不收費,大家等會兒再過來看。
……
這是一本關於我的沙雕老婆的故事。
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為了不讓我的老婆發現這本書,我在文中會對所有人使用化名。
所以大家就當是假的看。
——————————————————————————————————
“當時唯一知道的,就是不知道有多大風險”
時間回到10年前的5月12日。
那個初夏午後,四川汶川發生了8.0級大地震。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的一次地震。
5月13日凌晨,時任空降兵研究所所長的李振波受命指揮一支突擊隊空降震區,參加救援。李振波當過傘訓教員、引導隊隊長、空降空投處處長,是一線指揮員的最佳人選。與此同時,來自全空降兵部隊的精英們陸續集結。
這是當時空降兵成立58年以來,首次以空降形式執行非戰爭軍事行動。
此時,地震災區道路損壞嚴重,地面救援部隊難以抵達,位於震中地帶的茂縣已成“孤島”。空降兵成了進入災區瞭解災情的最後希望。
5月13日早上,他們飛赴震區。此前,空中路線被暴雨和濃雲阻斷,直升機6次試圖著陸,都未能成功。
傘降高度以下有雨,是空降大忌。時隔10年,李振波仍記得那天震區的天空。當飛機下降到7000米時,飛行員發現,“雨刮器凍住了,什麼都看不見,只能靠儀表飛行”。
由於機身結冰,艙門無法開啟,飛機在震區上空轉了一圈不得不返回成都機場。此時,地震發生已將近24小時,災區群眾依然無法與外界取得聯絡。李振波等人苦苦思索下一步的行動方案。最終,指揮部決定由一支小分隊使用翼傘先行空降,偵察摸清災情和地面情況,再引導大規模空降空投。
翼傘比傘兵常用的圓傘飛行靈活,抗風能力更強,但操縱更復雜。空降兵訓練有規定,只有使用圓傘跳傘達到一定次數,才能開始翼傘訓練。
14日凌晨,李振波和其他14名精心挑選出的傘兵連夜備戰,然後焦急等待著天氣好轉。
這是一場無氣象資料、無指揮引導、無地面標識的“三無”空降。難度可想而知。茂縣為高山峽谷地形,可供空降的地域十分狹小,境內山峰多在海拔4000米左右,他們必須在5000米以上的高度跳傘。對於通常在數百米高空跳傘訓練的傘兵來說,這無異於生死“盲跳”。“當時唯一知道的,就是不知道會有多大風險。”時為空降引導隊士官的李玉山回憶道。
14日上午,天氣好轉,一架運輸機搭載著傘兵們飛向震中。11時47分,飛臨茂縣上空,趁著雲層中露出一絲狹小縫隙,李振波第一個躍出機艙。緊接著,於亞賓、任濤、李玉山、向海波、雷志勝、趙四方、劉志保、趙海東、郭龍帥、李亞軍、劉文輝、王磊、王君偉、殷遠……15勇士分成兩批紛紛躍入茫茫雲海。
最後一個跳進震中的殷遠永遠記住了那一刻:嚴寒沁入骨髓,缺氧令人眩暈,四圍高聳入雲的雪山“讓你像是跳進了一口井裡”。
在將近一刻鐘的傘降過程中,他們漸漸清晰看到了陡峭的山崖、奔騰的岷江、茂密的叢林、縱橫的高壓電線以及被震壞的房屋……
他們都清楚,“躲不過其中任何一處,都可能丟了‘小命’”。
他們更清楚,唯有穿越這重重險阻,才能將生的希望帶給絕境中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