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決堤後會在河水淹沒區形成大面積是泥沙沉積,這可不是裡面有足夠腐殖質的土壤,看看老電影***就知道了,全是細密的沙子,就跟沙漠一樣。
良田全被掩埋在下面。
老百姓不可能把這些有可能厚達幾米的泥沙挖開。
所以黃河氾濫區無一例外都會變成貧困飢餓的混亂區,而原本這些地方可都是中原文明的核心區,就是因為良田都在一次次氾濫後一次次淤積的泥沙層下。這些泥沙層只能用來種高粱,既然這樣留這些註定養活不了自己的老百姓幹什麼?更別說接下來旱災這裡也是重災區,那時候這一帶全都是絕產的,整個這片區域都餓到人吃人了,既然這樣為何不把他們遷移出去?
都送臺灣。
“遷移,這可沒那麼簡單。”
呂兆熊搖了搖頭說道。
“很簡單,你讓各縣立刻統計出受災的百姓,尤其是那些家園已經完全被毀的,這件事不用朝廷管,我會安排人去僱傭他們,僱傭他們去墾荒。只要我僱傭的都籤契約,簽字畫押後我當即給他們發工錢,但他們必須全家一起去,在送到墾荒地並完成安置前,我楊家會始終養著他們。”
楊信說道。
他準備向朝鮮遷移。
臺灣不行。
臺灣的氣候和這邊差太多,這一帶移民過去死亡率太高,但去朝鮮就無所謂了,他們會和在自己家鄉一樣適宜的。
這種模式很好,只要向那些災民盡力吹噓一下朝鮮的好處就行。
再說全州一帶也真很好。
不過這個需要很長時間,畢竟還得解決朝鮮的戰爭,但在這之前可以把那些災民全送到鳳陽屯墾區,另外還得在長江沿線建罐頭廠,甚至分一批去舟山,那裡的罐頭廠已經開始生產了。再就是去挖鐵礦,因為接下來必須自己冶鐵,馬口鐵罐子消耗越來越多,不自己冶鐵是不行了,正好馬鞍山那裡鐵礦也需要開發,光這一座礦就需要大量工人,這樣算還未必輪到去朝鮮墾荒。
呂兆熊沒再多說。
這樣的確就好辦多了,這一帶人口遠不如江浙,目前遭災就四五個縣而已,加起來雖然得一百多萬人,朝廷也不可能不救濟,畢竟這裡維持著漕運。
他害怕的只是饑民造反,搶劫往北方運輸的漕糧而已。
但楊信把饑民帶走就簡單了。
楊信把災民裡面受災最狠的,統統以僱工方式帶走,剩下遭災稍微輕一些的,朝廷再出些銀子救濟,也就差不多可以撐過去了。說到底這裡有運河支撐,糧食供應不會缺乏,缺得只是銀子購買而已,只要有銀子,運河上糧食會源源不斷送來。
“淮安有多少糧食?”
楊信突然問道。
“淮安都是漕糧,這個沒有聖旨不能動的,至於民間商人糧食不多,幾乎全都運往江南。”
呂兆熊警惕地說。
漕糧是絕對不能動的。
不過淮安那邊的確也沒有太多的糧食可用,畢竟還有江南災區,那裡正在像漩渦般,把半個大明的糧食吸進去,話說那片災區人口加起來可不下千萬。光一個蘇州府官方人口數字就超過了兩百萬,實際上這些人口也就是蘇州城的,整個蘇州府人口恐怕不下五百萬。再加上同樣受災的常州和松江,甚至部分鎮江,湖州和嘉興,受災人口絕對千萬級別,這些人的吃飯輕鬆吸乾周圍存糧。
而淮南一帶本來就是主要向江南供應糧食的。
淮安真很難有太多餘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