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夫人終於醒悟過來說道。
“你就別管我是為什麼了,總之就是不停做罐頭,不過一定要保證這些罐頭的質量,對於那些囤積在地窖裡的要定期抽查,別有因為質量不好變質了都不知道的,爭取每年最少要做一百萬斤,越多越好。另外快船也得不停造,南洋公司用不了也造,造出來一艘就配上水手出海,就算去釣魚島拉鳥糞也行,本地水手不夠就去外地招募,三年內至少要建造出三百艘快船。”
楊信說道。
“三百艘,你瘋了?”
楊夫人愕然道。
三百艘的確很瘋狂,但這是必須的。
雖然這些船載重量不大,實際上也就是一百噸,但一百噸也是一千多石米啊,三百艘快船一次能夠運輸差不多四五十萬石,從南洋往返一年能跑六個來回,那也是三百萬石……
三百萬石也沒多少。
三百萬石米聽著挺多,實際上隨隨便便兩個縣絕產就讓這點糧食落入黑洞了,而且三百萬石糧食從東南亞購買也沒那麼容易,不要以為南洋就是糧倉,那邊能提供的餘糧也根本沒有多少。那裡的確自然條件好,像爪哇島輕輕鬆鬆一年三熟,但問題是人口少,農業技術差,更重要的是天天戰亂不斷,無論暹羅,越南統統都在打仗中,緬甸也一樣,這些地方弄不出太多餘糧。
一年幾百萬石就是極限了,畢竟這時候爪哇島上估計總共加起來也不會超過一百萬人口。
剩下還有倭國……
倭國更榨不出糧食。
因為倭國同樣陷入小冰河期帶來的寬永大饑荒。
外購這條路只是聊勝於無而已。
真得,這不是說海外有一個囤積著糧食的港口,然後一隊商船過去裝上就回來,在這個沒有什麼真正交通可言的時代,楊信就是讓他的船隊去印度,一年也運不回多少糧食。就算當地有商人願意賣,而且孟加拉有餘糧可賣,這些糧食從一個個鄉村蒐集起來用小船一點點運到達卡,那還得一項浩大的工程。甚至就是他去買糧食的訊息傳到這些鄉村,恐怕也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而且孟加拉那鬼地方同樣經常來個大饑荒。
總之這種事情只能盡力,但指望這個解救大明就笑話了。
這個國家有超過一點五億人。
保守估計佔全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而僅乾旱最嚴重到幾乎完全絕產的延安府,人口已經超過歐洲絕大多數的國家,反正荷蘭人口未必能趕得上延安府。目前延安府的在籍人口六十萬,不算軍戶,而那裡衛所眾多,加上軍戶恐怕奔著百萬,而明朝官方在籍人口和實際人口大致上乘以個二就差不多了。
所以延安府人口不會低於一百五十萬的。
目前荷蘭大概一百六十萬人。
而接下來的旱災中,延安府基本上可以用完全絕產形容,假使一百五十萬人口,養活他們就能把楊信目前為止所有已經實現的,還有計劃中增加的糧食全填進去。
還不一定夠。
而大明只有一個延安府絕產嗎?
事實上陝西幾個府至少一半以上的縣接近於絕產,而當大旱推進到河南後,那估計楊信把全世界所有國家的餘糧都搜刮過來,也無法讓這個範圍的人不餓死。
所以這樣算算,還是做罐頭最靠譜。
至少最現實,無論鐵皮,錫,這些都無需在意,大明鋼鐵產量世界第一,這是毫無懸念的,雲南錫礦早就開採,只要他想要,那裡計程車紳會用瘋狂開採解決,而且鐵皮罐子也用不了多少材料,實際上楊信的罐子都很大,標準就是一罐子裝五十斤,裡面加一堆亂七八糟後煮爛的鯨肉還得壓實。
同樣大海里的魚也有的是。
更重要的是,楊信可以在整個沿海從南到北,不停地建工廠,另外在饑荒期間這些工廠也照樣可以源源不絕地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