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商人走過來,趴在地上戰戰兢兢說道。
“你認識李旦?”
楊信說道。
“呃,略有一些交往。”
那人說道。
“把他們的腦袋都砍了,然後找個盒子裝起來,這裡還有沒有去倭國的商船?不用怕,本都督自己也有幾艘船在跑倭國這條線,我也不反對別人同倭國貿易,事實上只要能帶來銀子的我都不反對。”
楊信說道。
“都督,小的是去倭國的。”
一個船主小心翼翼地說。
“把這些人頭帶給李旦,另外替我告訴他,我很欣賞他這樣的人,是願意與我做朋友還是做敵人,由他自己選擇,做朋友就給我把張溥送回,做敵人那無非是我自己有空過去找他要人。但不管做朋友還是敵人,他只要來這裡做生意,那這稅都是必須得交的,不過朋友的話,我給他一個提意見的機會,若他認為有哪些稅收的不對,可以來找我談。”
楊信說道。
他沒興趣和李旦鬧翻。
這個人對他沒有壞處,平戶目前有數萬中國人,他們都聽李旦的,操作好了完全可以殖民地化。
另外他的稅也的確不能說合理。
關稅體系的制定,必須得考慮各方面的意見,作為目前最大的海商,李旦的意見同樣需要聽聽,目前的稅率只是楊信拍腦袋的,比如說瓷器,輸往倭國的瓷器和輸往歐洲的瓷器,肯定不能同樣的稅率。
倭國這時候也有瓷器。
他們在之前侵朝時候俘虜了一個叫李參平的朝鮮工匠,後者為倭國製造出第一批瓷器,在這之前還有一個傳說倭國人以商人身份到景德鎮,然後偷取瓷器工藝的。但這個人之後並沒有製造出瓷器,甚至這個人是不是真存在都很難說,因為在他之後九十多年裡倭國始終沒自己造出瓷器,這個人總不能活到一百多才成功吧?
而倭國真正明確製造出瓷器,就是透過這個李參平。
這也是倭國在這場輸得一敗塗地的戰爭中最大收穫,幾年前他在肥前藩的有田燒出第一批瓷器,這樣再把向倭國出口的瓷器定百分之五十稅率,這明顯就是促進倭國瓷器發展了。
去倭國的瓷器稅率必須降低。
但不能降低到讓這些傢伙轉手還有利可圖的地步,那樣的話歐洲人會從他們手中購買。
或者……
把李參平弄死也不錯。
這個傢伙五年前才燒出,手下肯定沒培養出幾個人才,如果一下子全殺光,就可以繼續維持大明瓷器對倭國的控制了。
不過這個需要點時間。
畢竟這種事情得楊都督親自出馬。
總之楊都督願意和李旦談判,這個時代這樣的中國人不好找,不過前提是李旦懂事,李旦如果不懂事,那楊都督就只好幫他懂事了,說到底楊都督去趟平戶也不是什麼難事,李旦的老巢在那裡,打上門教教他如何做人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