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此時,周延儒黨羽已豐。
成基命接連受到攻擊,指斥其在袁案中委卸避事,有欲將其牽入的跡象。
成基命感到大勢已去,為保全自身,於崇禎三年正月致仕。
內閣成員大部已去,獨標在,遂五疏乞休,崇禎準,於崇禎三年正月致仕。
內閣大臣們相繼辭去之後,六部九卿也相應變更。
皇太極還沒退走,大明的朝堂上卻已經亂成了一鍋粥。
崇禎皇帝,面對如此現狀,開始思己過。
初登大位,一心求治,頗想要有一番作為;而後韜光養晦,滅掉了隻手遮天的魏忠賢閹黨;一時間永珍更新、眾正盈朝,一片中興之景。可唯獨這關外遼東顯的格格不入,好在還有袁督師。
一見面袁督師就領著皇帝做起了五年復遼的美夢,有了袁督師及時遞來的這個大枕頭。
崇禎意氣風發,面對袁督師,要權給權、要錢給錢、要人給人……只待五年後,天下太平,海晏河清。
功比東漢光武、本朝孝宗的美名是跑不了了。
只可惜這美好只是持續兩年多,看著城外肆虐的皇太極大軍,崇禎只想即刻將袁崇煥斬殺了。
遭此大變,崇禎仔細的審視了自己曾經的所作所為,他猛然發現,自己竟然成了被困皇宮這座金絲籠中的鳥。
面對前線、面對天下,朝臣說什麼,自己就只能順著他們所說的做下去,要不然他就沒有好日子過。
崇禎冷漠的看著朝中各個大臣為了內閣,為了六部九卿的官職,爭的面紅耳赤的時候,他悄悄派出了自己的耳目潛入了各地各鎮各府。
他在恢復了東廠、西廠、錦衣衛的同時,還大量培養了一支神秘的隊伍。
崇禎將他們稱為內衛,直屬於他,也只聽命於他的內衛。
崇禎之所以要另立內衛,那是因為,兩廠一衛,因為崇禎之前的所作所為,不敢再放開手腳,維護皇權的能力大減。
正在黨爭的朝臣們察覺出來之後,紛紛停下黨爭之後,轉而奏請崇禎解散兩廠一衛。
崇禎冷冷的解釋了一句,若你們能忠職任事,朕又怎麼會重用兩廠一衛。
兩廠一衛的人由於曾經崇禎堅決打擊魏忠賢閹黨牽連了他們,他們也不敢輕易靠近崇禎。
這樣就造成崇禎兩面不討好,兩面不是人,最終跟朝臣的關係就變的勢同水火。
皇帝不信任大臣,大臣們不信任皇帝,兩廠一衛不願為崇禎賣命,這就是崇禎一朝君臣始終無法擰成一股繩共對危局的主要原因。
......
崇禎三年,正月初五,經過無比艱辛的長途跋涉,王則之率領剩下的軍士們返回了大同府。
這一路有驚無險,遼東草原上的牧民知道季節的變化,提前進行了遷徙,要不然也不會這麼順利。
大同府內一片肅殺之氣,再也沒有之前的熱鬧景像。
駐守新平堡的李化在收到率先送回來的傷員之後,立刻命令一部分軍功出城接應王則之一干人等。
有了李化兵馬的接應,王則之的大軍才沒有被困在草原上。
在王則之返回的時候,他發現有些補給點已經不存在了。
他們要麼遭到了當地蒙古兵的攻擊,要麼被大雪困住,活活凍死了在補給點了,還有個別運氣不好的被狼攻擊,被吃了。
最讓王則之受不了的,就是他在回來的路上,遇到上了一隊被活活凍死的後勤兵。
他們為了給王則之的隊伍送補給,星夜兼程,在某個夜裡遭遇了暴風雪,整隊人馬全都被凍死了。
王則之把他們的屍身帶了回來,並在他們犧牲的地方立了一座紀念碑。
總有一天,他要把這裡的土地都打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