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這樣的企業支撐起了各地工廠陸續開工。
要是連口罩都沒有,工廠肯定是不被允許開工的。
生命安全比經濟更加重要。
一個確診患者,就有可能傳染一座城市。
江城那邊的疫情還很嚴重,每天的死亡人數都不少,每天新增的確診病例也不少。
那一座城市依然在嚴密的封鎖之中。
不過曲線開始下落,情況在慢慢的變好。
到了三月,醫療系統和一線防疫人員的口罩問題得到了解決,浩氣口罩廠也停止了口罩的捐贈。
物流也慢慢的解封了,他們的網上商城也重新開始銷售。
價格比疫情發生之前的價格提高了一點,因為生產原料已經漲價了,而且漲價的幅度比較大,是成倍的漲價。
成本提高,他們的價格肯定也要提高,本來一個口罩還賺不到一分錢,如果再不提高價格,那就要賠本了。
這和一個多月的免費捐贈不是一回事,那只是偶然的事情。
銷售價格那是長期的事情,長期的虧損,那就沒有任何一個廠家能夠承受得起。
不過漲價的幅度很小,提高價格之後,他們每一片口罩的盈利還是隻有一分錢左右。
在同類產品裡面,他們的價格還是最低的。
這樣的提價,他們也做出瞭解釋,而這樣的解釋也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同。
現在只是一線人員不缺乏口罩,老百姓還是挺缺的,口罩的價格也還不便宜,都需要一塊多錢一個,而且還不容易買到。
浩氣口罩廠重新在網上銷售,在購買上有限制,一個人只能夠夠買一包,也就是50個口罩,價格也才是三毛多點一個。
這個口罩的品牌已經打出來了,價格又那麼的實惠,當然吸引來了大量的消費者。
雖然有著限購的政策,但是每天的產能還是跟不上購買的需求。
——方浩在疫情期間免費捐贈口罩的行為,給這個口罩品牌做出了最好的廣告。
何況現在的價格又是全網最低的。
那可不只是低一點,而是比同類產品低一多半。
質量有保證,價格又只有同類產品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消費者當然會優先選擇這個品牌。
從商業的角度來講,方浩這樣做顯然是很失敗的,是不符合商業規則的。
但實際上他這樣做,給他帶來的利潤遠遠的超過他將口罩提高到市場價格帶來的利潤。
口罩這種東西,從他一開始投資就不是為了賺錢。
那個時候只是想著拍一拍馬屁,解決一下當地的就業問題。
疫情之後做出那樣的選擇,那就是給自己刷聲望,刷人設。
一個多月的捐贈,加班加點的生產,給他帶來的經濟損失達到了幾千萬。
可是在別的地方,給他帶來的利潤卻達到了幾個億。
有了那麼高的利潤,他當然看不上口罩銷售帶來的那一點點利潤。
現在網上銷售,不賠錢就可以了,賺大錢沒必要,這會毀了自己的形象。
他個人的形象帶給他的利潤要遠遠的超過賣口罩帶給自己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