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你真愛折騰,咱家不就有尊佛像麼,拜它不就得了。”
長公主搖頭,“拜自家小佛像不夠心誠,那普寧寺受萬人景仰渡了金身的佛像才勉強足矣。”
這個世界也信佛,並以儒家經史作為天下讀書人的科取標準,亦有道家教人們自然之理修身養性,三教並立,相處十分融洽。
其中佛教自然不再由釋迦摩尼創立,具體是誰已經無從考證。
母親要大費周章,燕歸自是頗感無奈,沒法子,耍什麼小性子在母親面前都是無效,只能聽之任之。
洗漱完畢後穿上了錦繡的正裝,照了照銅鏡,發現自已依舊平平無奇,燕歸心中苦笑:“什麼穿越者變成美男子都是騙人的,自己爹孃這麼強大的基因都沒能叫自己繼承下來。”
待燕歸收拾妥當後,便往家門外走去,母親備好車馬已經在門口候著了。
長公主瞧見兒子走近,忍不住打趣道:“若非親眼見你從孃胎裡出來,本宮真懷疑你不是親生的。”
“怎麼?後悔生我啦?”
長公主笑了笑,“後悔了,可是你又不能回爐重造,後悔有什麼用?”
“再給我添個弟弟不就成了。”
長公主一愣,爾後伸出手撫著燕歸的額頭道:“母親的愛太少,只夠寵你一個。”
“你這麼說爹會吃醋的。”
長公主白了燕歸一眼,“哪有老子和兒子爭風吃醋的道理?你這滑頭,又在胡說八道。”
燕歸摸了摸鼻子,“父親與咱們同去麼?”
“他有事,便不與我們同去了,咱們娘倆去就夠了,行了,時辰不早了,咱們啟程吧。”
“好嘞!”
關於普寧寺,燕歸只知道它在城東五香山山頂,倚山而建,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平日裡香火不斷,頗為熱鬧。
按照燕歸想像的畫面應該是通向普寧寺石板路上,彎彎曲曲,一直延伸到山頂,路上有挑水的和尚,有絡繹不絕的香客,他們手提籃子,籃子裡裝了水果食物以及香……他們一直往前走,看起來非常虔誠。
等一個時辰之後到了這兒才發現,“場子”已經叫母親包下來了,由主持親自接待,除了自家府上一行人外,已無一個香客在場。
遠遠望去,普寧寺就像天宮一樣,那一排排一棟棟的建築直接撲入眼簾。
隨著住持的腳步上到山頂,只覺空氣清新,環境優美,走近寺院,就可以看見麻石、作為基座的大石碑,四周有漢白玉組成的欄杆,石階兩旁的上端,蹲著兩尊一尺多高的石獅。
踏入寺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前殿的一尊笑面佛像:袒露前襟,雙膝盤坐,手捏佛珠,面泛笑意,惟妙惟肖,生趣盎然。
抬頭望殿頂,令人眼花繚亂。那一個個佛爺凸起的臉也宛如夏季夜空數不清的星斗,它們神態各異,千姿百態。
越過前殿進入寺中,那杏黃色的院牆,青灰色的殿脊,蒼綠色的參天古木,全都沐浴在日光之中,讓人不由自主的心生安寧。
民間的廟宇,大多擺上籤筒供人抽取籤條問卜,普寧寺也不例外,抽籤同八卦一樣,是為了判斷問事項吉凶、禍福的一種通俗預測方式。而判斷吉凶的依據是所得到其中第幾籤的籤詩和其籤詩的典故或內容。
給佛祖上過香後,燕歸“入鄉隨俗”,便隨母親求起了籤。
按照慣例,母親得在神像面前聚精會神地在心裡默唸出自已所祈求的目的和內容,然後從籤筒中任意抽一根簽出來後,再把桌面上的“聖盃”(有的地方稱為茭扔到地上,有一正面一反面的才算是這一簽,否則就得重新再抽。
據說擲筊乃是人與神佛溝通請示的方式。而杯筊的材料是木頭或竹頭,經過工匠削製成新月的形狀,共有兩片,並有表裡兩面外突內平的成對器具,杯筊的突出面稱為陽,內平面稱為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