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
就說大明,一點點懷柔了雲貴,最後在康熙時候雲貴瓜熟蒂落,落入王朝口袋裡,而且勢力抵達了烏斯贜,並在不停登上高原的。
並且,大明是幾次要吞併安南的,只不過安南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無法吞併了而已。
像雲貴桂三省就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漢唐只是概念控制而已,真正控制是從宋明開始的,到清朝才瓜熟蒂落。
漢唐時期的佔領,是很粗暴的佔領,因為當時民族概念並沒有興起,直接佔領漢化就可以了,這個過程是比後世快得多的。
宋朝之後,除中原外地區,已經出現了民族觀念,像雲貴桂,都有了自己的民族,想實控就要慢慢同化,這個過程就太漫長了。
這也是明朝無法吞併朝鮮的原因。
為何太祖設為不徵之國,因為打不了了,打下來也佔不住的,人家有自己的民族了,有自己的國家了,自己的歷史了,想佔領同化,是需要漫長的時間,海量的金錢的,這個在農業社會,財政是無法支撐幾十年同化一個國家的。
明滅之後,康熙時期,徹底吞併雲貴,這也得益於南明,將軍隊遷去了雲貴,漢人融入了當地人,才有了今天的雲貴。
乾隆對準噶爾的戰爭,對緬甸的戰爭,都是對外擴張。
對準噶爾戰爭勝利,才擁有了西域。
這絕不是清朝就比明朝強,也不能單獨拿清朝和明朝對比,因為這是一個順承的時代,這裡面有順承關係的,清朝是繼承了明朝的遺產。
明朝用了二百多年消耗蒙古,才讓蒙古各部徹底衰落,才有了清朝能控制蒙古。
明朝同樣用了二百多年,消化了雲貴桂,讓國內沒有了後顧之憂,才能夠全副精神對付準噶爾,才能收復準噶爾。
清緬戰爭,就是大清對外擴張,如果勝利了,大清就擁有了緬甸地區,華夏版圖就多了一大塊。
同化可以交給後人慢慢來做的。
歷朝歷代,都是在對外擴張的。
在大明之前,沒有朝代真正統治過雲貴桂,更別說烏斯贜了,就連盛極一時的蒙古,也只是象徵性收稅而已。
雲貴桂地區,從北宋開始,就在同化,到了康熙時期,足足上千年啊,才徹底同化了雲貴桂。
想同化一個民族,是要漫長的時間的,是需要繼任者,下一個王朝一直去做的一件事,絕不是簡簡單單一場仗打完,就同化了的。
除非,進行絕戶政策。
倭國用過,效果非常好,若非戰敗,南洋就是它的了,倭國給同化開啟了一種新思路。
華夏是從不進行絕戶政策的,都是以同化為主,這就是漢文化的特性,視天下人都是人,哪怕是野人,也當人看。
就說秦始皇統一華夏,其實對函谷關之外,只是表面統治而已,並沒有實控。
直到漢朝,才真正的同化了中原地區,到了東漢才同化了河北、推到長江流域。
衣冠南渡,才徹底開發的江南,才有了今天這顆明珠。
隋唐為何非跟高句麗過不去?唐朝為何和吐蕃過不去?
不就是在吞併嗎,盛唐就是吃得太多,搞得不消化了,才從盛世忽然墜落,外廓的地盤也全都丟了。
所以宋朝之後,就停止對外擴張了,這裡面有宋朝膽子小的原因,也確實是吃多了難以消化的原因,像土司制,就是宋朝開始用的,宋朝主打一個同化。
尤其南宋,打通了南嶺,開發了嶺南,把嶺南地區徹底納入中華版圖。
這也是兩宋能誕生資本主義萌芽的原因,因為只想搞錢,不想擴張。
可惜萌芽被蒙古人給扼殺了。
大明立國之後,並沒有堅持宋朝的國策,而是尋求擴張的,像派黔國公鎮守雲南,懷柔漢化雲貴桂土司。
又收復了安南,派遣鄭和下西洋。
其實,下西洋的政策,到正統皇帝的時候還下過一次呢,只是船沉了,人漂去泰國了,從泰國走回來的。
然後倭寇就非常非常橫行了,倭寇是誰?是海上的既得利益者,冒名倭寇而已。
寶船的圖紙被劉大夏一把火燒了,造船的船工也都消失了,大明無法造寶船了,只能閉關鎖國,因為出不去了。
大明擴張的程序,是被朱祁鎮土木堡被俘之後打斷的,也是這次,讓大明國策進行了急轉彎,一個蒸蒸日上的大帝國,一下子變成了臣屬國,變成了一個廢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