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此投誠,還沒啥心理負擔,戰爭更像是一場角力,點到為止。
就算明軍死在秦國、晉國的,就算軍隊來不及掩埋,本地百姓也會掩埋的,因為都是同胞啊。
這種戰爭,沒什麼國仇家恨,只有政治目的。
整個成化十年,世界各國都開始研究大明的戰術,印度戰爭,已經成為教科書,被全世界研究。
越研究越恐懼,朱見漭打仗水平,已經出神入化了。
關於飛機,各國也開始研究,迫不及待地想擁有。
這個時候,大明放出橄欖枝,大明願意承接飛機訂單,但需要合作國開放市場,彼此合作共贏。
大明民間,仍沉浸在戰勝的喜悅之中。
這種喜悅,會沖淡焦慮、痛哭、仇恨,但不長久的,人的精神閾值是不斷提升的,很快就會拋棄這種喜悅的。
這就涉及到了朱見漭最後一個政治目的。
逼迫各國,開放市場,大明恢復外貿,恢復生產。
這樣就能解決失業問題,緩解金融危機了,反正會向好的方向大步前行。
印度戰爭過去三個月,世界尚在沉默之中,到了秋天,很多國家願意恢復和大明正常交往了。
但有一個要求,大明和藩國不再是宗藩關係,而是平等的國家關係。
你是大明國,我是大順國,咱們是平等的。
畢竟我爹跟我不平等,咱倆是哥倆,憑啥不平等啊?
朱見漭並不願意放棄大明宗藩。
可是,他也清楚,從他繼位之後,大明的宗藩就維持不下去了。
勉力維持,只會讓大明的朋友變得越來越少,敵人越來越多,得不償失。
七十多歲的朱見漭,政治火候把握得極好。
他組織了幾場會議。
赫赫有名的,就是上海會議。
成化十一年,元宵節,一共有77個藩國代表,參加了上海會議。
會議中大明和77個藩國,達成協議。
大明放棄原有宗藩體系,和各國平等外交,但是大明在海外利益不變,各國仍沿用大明年號和大明貨幣,不許動搖。
簽字蓋印。
簽訂協議的各國,開放市場給大明,恢復景泰朝的外貿關係。
國內股市,一片大綠。
停工幾年的工廠,都陸陸續續復工復產,人才市場上又遍地是招聘,大明百姓的生活開始恢復。
可是,想恢復大蕭條之前的經濟盛況,怕是很難了。
因為還有五十多個國家的強硬分子,不願意和大明建立新宗藩體系,不願意和大明展開平等外交,更不願意開放市場給大明。
而另一派的核心領軍人物,就是商皇朱佑榶。
晚上更新正常時間
進群 927283491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