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春秋戰國,是華夏曆史中最亂、最複雜的一段歷史,名場面實在太多了,烽火戲諸侯、曹劌論戰、弦高退敵、趙氏孤兒、二桃殺三士、伍子胥過昭關、勾踐復國、商鞅變法、西門豹治鄴、孫龐鬥法、蘇秦合縱相六國、屈原投汨羅江、田單復國等。
一個個膾炙人口的故事,躍然紙上。
時間跨度巨大,人物最多,篇幅最長,東周時期歷史最細節的,一片好評,叫好又叫座。
劉大夏一書封神。
在楚國任首輔二十餘年,回國執掌憲臺十幾年,一直沒人認識,一本書火了,天下人都認識劉大夏。
最可喜的是,讓天下人最直觀的看到東周這段歷史,春秋和戰國,其實更存在於讀者的心裡,對於具體的故事,知道的反而不多。
這段歷史,恰恰是華夏曆史中最精彩的一部分。
老祖宗的謀略,在那個時代展示得淋漓盡致。
當初編纂這本書的時候,皇帝想編成正史,朝中思想也是編成正史,但又擔心遇到大秦帝國那樣的窘境,只能編成演義。
果然,大秦帝國,明明質量最好,卻誰也幹不過。
東周列國志要是遇到了大秦帝國同樣的窘境,劉大夏估計得自殺,他可沒有第二個十年,去編纂一本書了。
閔珪也不差。
一本楚漢爭鼎,以劉邦為視角,寫秦末亂世,和西楚霸王爭天下的故事。
也是一本群像,元從豐沛人蕭何、曹參、樊噲、周勃、夏侯嬰等,以及張良、韓信、項羽、范增等等,從每個人的視角出發,看待秦末這段歷史。
是演義,也是正史。
謀略、戰爭、語言、典故都很考究,向讀者揭露一個完美的秦末亂世。
以始皇帝統一六國為起點,寫到一代梟雄劉邦駕崩為止。
前面有洪武王朝鋪路。
同樣極具傳奇色彩的劉邦,同樣非常吸引人。
果然,在東周列國志的恐怖壓力下,楚漢爭鼎絲毫不弱,死死頂住壓力。
和東周列國志不一樣,東周列國志是每個月公佈三冊,長時間連載。
楚漢爭鼎,卻是一口氣放出來全四冊,共120萬字。
張敷華的西晉演義,同樣能打。
這本書,是續寫三國演義。
主要寫後三國時代,從曹操病逝為起始,寫到衣冠南渡為止,未完待續。
本來是晉朝演義,分西晉和東晉兩套。
皇帝看完西晉演義後,覺得東晉演義不恰當,十六國南北朝寫起來都非常有意思,要拆分開來寫。
而且,三國演義後文質量明顯下降。
西晉演義,就彌補三國演義後期故事,這本書沒有主角,是群像,筆法模仿三國演義,故事也和三國演義一脈相承。
三國演義是貶曹尊劉,西晉演義是貶馬尊曹。
西晉演義,全文170萬字,全五冊。
張敷華一度想將三國演義進行擴寫,將故事放進西晉演義裡面,擴寫三國演義皇帝同意了,但放在裡面可不行。
三國演義是一部非常完整的,沒必要重新編纂。
擴寫三國演義,叫三國群英傳,三國演義人物、情節基本不變,進行擴寫,並加入大規模考古情節。
張敷華還在最後編纂中,預計明年能夠出版。
治書局出品,本本銷量炸裂,唯獨大秦帝國撲街。
到了景泰五十九年,謝遷祭出王炸,從大秦帝國分裂出來一百個經典篇章,寫成一百本百回制。
篇幅都不長,篇篇是爽文。
誰還不會寫爽文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