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儀於去年過世,皇帝直接下旨,贈昌平王。
朱儀的弟弟,朱佶,早就封伯爵了,一家一王一伯爵,皇帝還不夠意思嗎?
勳貴上下還有什麼可說的,跟著這樣的皇帝幹,有沒有前途?
皇帝只看戰功,不看出身,不看地位,有功必賞。
再看看于謙,生前是郡王,死後獲贈親王爵,大明絕無僅有,死後配享多廟。
景泰五十年,皇帝對徐達、常遇春、馮勝、張玉、朱能等進行一輪追封,全做了親王,並對開國公侯的後人,也多加賞賜,鼓勵他們上戰場,為自己掙一份爵位回來。
張玉的後人,英國公一脈是怎麼對待皇帝的?
皇帝不照常追封了嗎?
有功就是有功,大功不允許抹殺,這是皇帝的胸襟。
就皇帝這份大方,別說太子,太孫也自愧不如。
這種追封,看似一道聖旨的事情,但要經過繁重的禮儀、祭祀品等等,都是要花錢的,而這錢是要永遠花下去的。
皇帝捨得花。
據說。
皇帝打算崑崙封禪回來,根據黃帝紀年來算,景泰五十年,是開元4203年,皇帝要追封4203位,對華夏有突出貢獻的人。
這可是大工程啊。
皇帝的意思是,為這4203位英靈,在崑崙山上設廟祭祀,未來每增加一年,就增加上一位,讓後人永遠記住對華夏英雄。
皇帝毀了別人的文明。
卻對自己的文明,視若珍寶。
從景泰五十五年開始,就在民間徵集歷史上的英傑了,民間反響非常激烈,因為人選太多了。
當年皇帝提出感動華夏英雄人物,和感動大明英雄人物,在民間就引起一片好評。
這幾年,年年都辦,英雄人物,值得永遠銘記。
中樞更是出版了很多英雄傳,邀請家,按照歷史上的英雄書寫,永遠傳承下去。
今年崑崙山封禪。
明年就開始為英雄立雕像祭祀,截止到景泰五十六年,之前的英雄,都要列入其中。
而崑崙封禪中,皇帝還會立皇帝廟,將歷朝歷代為華夏做出突出貢獻的皇帝,全部放入其中祭祀。
皇帝不列入英雄中,皇帝單獨立廟。
朝野上下,竟沒人上疏皇帝,認為不該興師動眾云云。
因為這是自己的歷史。
皇帝重視自己的歷史,這是光榮,天下百姓當與有榮焉。
這樣做的政治訊號更加明顯。
大明疆土太大了,諸族都需要認同感,得為這種認同感,尋找一個根源。
皇帝廟,不能只祭祀中原皇帝,像南越、吐蕃、大理、西夏、室韋、高句麗、朝鮮、倭國、匈奴、突厥、西遼、蒙古等等,這些國家,也屬於華夏曆史呀,自然也要列入皇帝廟啊。
甚至,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歐洲等地區有作為的皇帝,也可以挑幾個功勳卓越的,列入其中,比如亞歷山大。
祭祀個幾百年,世界認同感就來了。
這樣就解釋了,大明不是征服者,而是古代世界是一統的,本來就都是華夏古地,華夏支脈互相攻伐,導致各國暫時分開了而已。
如今大明,統一華夏,讓各族同胞,回到母親的懷抱。
所以呀,大明繁榮,是天下的繁榮,是華夏萬族的繁榮。
這種先見之明,太子也有。
但他捨不得這麼多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