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呀!
可太子就做不到皇帝這樣,朝中所有人都清楚,在皇帝手下做事,只要你有能力,皇帝就會喜歡你,你想做什麼官就讓你做什麼官,你想有多少錢,就有多少錢。
沒錯,弊端很大,但大明發展如此迅猛,難道不是因為皇帝敢用人的原因嗎?
以前千防萬防,防住了嗎?
太子完全做不到,太子是既當又立,想要發展,還想讓官員做聖人。
皇帝是別談感情,就談錢。
太子是,談感情,還得談錢。
問題是太子遠沒有皇帝的胸襟,皇帝敢把朝政全都交給太子、太孫去管,對內閣八部六寺重臣,極致信任;對地方督撫,給予最大程度支援;對於藩國,傾其所有的給予。
再看看內閣官員序列,皇帝是緊著年齡大的官員先讓他們做首輔,這是人情味。
景泰朝所有重臣,都能過過宰相的癮,太師、太傅封了多少?公侯封了多少?
有多少文臣武將配享太廟?
紀念文臣武將,改城名、改地名、改街道名,建廟祭祀的文臣武將有多少?
這是人情味啊。
誰不願意為這樣的皇帝效死力呢。
再看看太子,一個封爵都摳摳搜搜的。
沒錯,一個封爵,要賞賜的東西很多的,而且是世襲罔替的爵位,不是降爵制。
再看看皇帝呢,皇帝是把勳貴滿門都招進學校裡,進行培訓,給他們機會,讓他們多掙爵位。
景泰朝,封國公十四位,侯爵過五十位,伯爵二百多位,世襲的武將不計其數。
你是軍中武將,你會支援誰?
皇帝從來沒說過,爵位多,負擔重。
反而總詔來勳貴家主入宮,一頓臭罵,逼迫他們的子侄族人從軍,建功立業,爵位皇帝從不吝嗇。
皇帝可不是就封爵啊,還要在他們立下戰功的地方建廟祭祀的,還要辦授勳禮,給武將們授勳,賞賜府邸、工廠,各種東西變著花似的賞賜。
還有戰爭中戰死將士的遺孤,都是皇帝掏錢養著的。
軍中上下,誰不得說皇帝夠意思,為這樣的皇帝打天下有前途。
就說軍餉,絕對一分不少的發下去,只會多發,不會少發,只會早發,絕不晚發。
各種補貼,皇帝變著法似的賞賜,只多不少。
對軍中戰死者,更是立碑祭祀,將每個戰士的名字刻在碑上,讓後人銘記。
皇帝做了這麼多,在軍中必然備受愛戴。
太子呢?
太子對一個爵位都摳搜,何況一大群有功之臣的賞賜了呢,就說勞軍支出,大明每年支出2000萬左右,全出自內帑。
這筆錢,可以不支出的。
不勞軍照常打仗,以前也沒有勞軍錢,但皇帝覺得不給發錢,發東西,吃掉,像斷頭飯一樣,吃頓最好的再上戰場。
不給,照樣上戰場。
皇帝卻肯花。
對於承嗣的武勳家族,也是百般照顧,甚至,天下武勳的名字,皇帝都知道。
景泰朝的勳貴,皇帝是逮著誰想罵就罵,但這些勳貴沒有一個怨恨皇帝的,因為皇帝罵他們是為他們好。
罵他們是讓他們的旁支族人出來從軍,去戰場上掙爵位,罵他們是讓他們自己努力升爵位,努力掙世券。
皇帝從來沒說過節約軍費開支,反而每年往上加,讓所有武勳學兵法,去打仗,去立功,總說大明公侯太少了。
就這份心胸,太子就沒有。
就說朱永,參加過奪門之變,皇帝沒殺他,已經是法外開恩了,景泰四十七年,朱永竟榮封保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