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不想再把精力放在內耗之中了,朕的眼光在國外,在廣袤的疆土上,在恢復漢唐榮光上!”
說到這裡,朱祁鈺略微停頓:
“殺了吏員,也能給百姓出口氣,緩解地方矛盾。”
“而新去的官員,可憑此立威,在地方站穩腳跟。”
“朕也能改變地方權力架構,而非像以往那般粗獷治理,把權力放給吏員、糧長、鄉老等等。”
說來說去,朱祁鈺要收地方之權。
皇權不下鄉。
鄉野之間,是士紳的自留地,朝堂靠任命士紳做吏員、糧長、鄉賢等重要職位,靠士紳掌控民間,而朝堂掌控士紳即可。
這就導致了,大明基層被士紳掌握,久而久之,連皇帝都被士紳掌握了。
朱祁鈺要收權,不是一天兩天了。
他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
大明皇帝如此短壽,和文官集團不無關係,而支撐文官集團的,是天下士紳。
而士紳的根兒,又是什麼呢?
僅僅是土地嗎?
朱祁鈺覺得不是,而是制度問題。
皇權不下鄉,導致士紳掌握了基層。
而恰恰決定王朝興衰的,不是皇帝,也不是滿朝文武,而是民間一個個鮮活的百姓!
天下人齊心協力,才造就了真盛世!
同樣的,天下人齊心協力,也能毀了一個王朝!
而皇權,從一開始就象徵著至高無上,註定不會和泥腿子打成一片的。
皇權裡所謂的民,只是士紳而已。
韃清就把士紳喂得白白胖胖,有錢一起賺,有福一起享,所以年年造反,卻都造反失敗,韃清朝局穩如老狗。
太祖皇帝曾經試圖打破,終究因為基層行政成本太高,而選擇放棄。
但現在又不一樣了。
朱祁鈺手裡有多是錢,這些錢還會生成錢。
最重要的是,他知道哪裡有銀山。
有取之不竭的錢,為什麼不改革呢?
朱祁鈺要打破這種根深蒂固的理念,一定會遭到激烈反對,甚至士紳會鋌而走險,殺掉他朱祁鈺。
朝臣都嚇到了,皇帝這哪是改革呀,這是送死呀!
“陛下,吏治改革絕非一時一日之功,請陛下稍安勿躁,暫緩行事。”
胡濙不敢說透,陛下呀,老臣是為你小命著想。
你挖士紳的根子,士紳能不跟伱玩命嗎?
你的軍功集團尚未成型,無法抗衡士紳集團的,需要時間的。
“老太傅之策,深得朕心。“
朱祁鈺直接把胡濙裝進去了,但還是很理智地道:“但還需斟酌,閣部擬定,七月初一大朝會上,再行討論便是。”
胡濙欲言又止,您這不是把我往文廟裡面送,而是往死路上送啊!
“暫時只是討論,等人才過於擁擠時再行決定,是否實行。”
“畢竟現在,朝堂還是很缺人的。”
“朕預計呀,人才井噴,朝堂實在用不完的時候,要二三十年之後了。”
朱祁鈺也不想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