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人合一的角度去看,當然也可以認為,所有段落都是功法,道教許多經典就是這麼註釋的。
聖人治世和我們修道有嘛關係呢,老子內心有一個理想國,哪是與道相合的和諧社會。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可是離現實世界太遠了,我們是要搞一帶一路的。
現在的社會講科學,我們反對一切怪力亂神,如果至今沒有一例人體特異功能,被證實,自然我們也無法修成神仙。
可老子的境界在哪兒呢,修煉、處世和道渾然一體,其中有道啊。
俺試試從道德經總結出來,下面這一套修仙功法:
獨貴食母,寵辱若驚;
我有大患,在我有身;
載營魄抱一,虛其心,實其腹,引氣致柔,能嬰兒。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綿綿若存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道德經為世人推崇,主要在於他的哲學部分。比如“禍兮福之所伏”、“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將欲取之必先予之”、“以柔克剛”、“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無為無不為”等等。俺現在只取其糟粕,恐為智者所笑,哈哈!
但真的只對修道感興趣,修道不是不幹正事,別誤解了老子的無為和不爭。現在是,擼起袖子加油幹,但是韜光養晦,有所作為,也是長期國策。“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爭的才大呢。
無我是做人的境界,無為是做事的態度。如果僅僅滿足於字面上的理解,無為很容易理解。要想深入其精髓,只有從有為中歷練。發自內心的感悟,才能提升自我的境界。
道德經的註釋不計其數,道家偏向於神化,將老子理論句句引向虛無縹緲,引申出煉丹,採藥、修仙。而其它解讀又偏於哲學,治國理政,為人處世等。都是各取所需,撿到筐裡就是菜。
道德經,應該是一本開發自身潛能,明悟世道人心的指導書。下面再清理一下這次的收穫:
獨貴食母: 將人的滿足感降低,有飯吃足矣!母親將我生養於天地之間,面臨無窮無盡的誘惑,先立足於根本,再不為外物動搖本心。“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如果能從最基本處滿足,人生何處不如意?
寵辱若驚: 比上面更不容易,人面臨榮譽或折辱,內心是不受控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對世態人情要有極其深刻的認識。
我有大患,在我有身;:比上面更難,上面透過心性的培養鍛鍊,還可以改善。而痛苦實實在在,尤其是內心的傷痛。
載營魄抱一:身體、元神、識神,合穿一條褲子都不夠。
虛其心,實其腹 : 人無壓力輕飄飄,”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引氣致柔,能嬰兒:調息法門。
塞其兌,閉其門: 合目閉唇。
挫其銳,解其紛: 平和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