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很說明問題了。同段落的另一句:“如嬰兒之未孩”,可以互為印證。
道德經直接間接提到嬰兒狀態的有十餘處。
我們有時候說,有一顆童心,或者老頑童,這不是老子的狀態。
這可不是簡單的返老還童,老子是處於人之初的狀態。此狀態可稱之為混沌,類似於宇宙初始,既無空間,也無時間。
即無空間,也無時間,宇宙之初如太極,閉上眼想象一下,就好比既在辦公室又在家,一頓可以吃早中晚三餐,你能做到的,透過意識。
意識處於萌發,在有我和無我之間。
這是“復歸其根”後的境界。
“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當然不乏自知之明瞭。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正因為是嬰兒,才無名,才能“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嬰兒的眼光不同於成人,還沒有接受文字語言價值觀的灌輸,才能看出。“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成人才有善惡觀念,嬰兒怎有?你看小孩到了上學,開始比較吃、穿、住,手機、車的品牌,就是懂事快脫離純真了。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這段話很有趣,老子非常重視,生怕別人不懂,後面又加以註解。刻竹簡這麼辛苦,實在是難得,要是所有段落都這樣解釋一下就好了。
可是越講越糊塗了。意思是先天下之憂而憂?捨身取義?
老子這麼高的道行,還要教為人處世的大道理麼?,那是孔子做的事吧。很多人精研道德經,從中悟出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感嘆非有一定的人生閱歷不可得。其實呢?未必是道德經的本意。
就算做不到,還是要試著以得道的狀態去理解,即用嬰兒的思維。人生的閱歷太深,怕是反而容易曲解。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若是嬰兒,無知無識,感覺不到什麼寵辱,又怎麼會顧及自己的身體。而到了成人,顯然就要無我或物我二忘。
這便是得道的境界。
道德經表面上,81段很鬆散,也不怎麼連貫,內容彷彿天外之筆,裡面光成語就能找出100多,名言警句層出不窮,老子到底想要論述什麼?
成人用知識,嬰兒用天性,知識可以分析萬物,而天效能感悟本源。
道德經是一部老子用嬰兒的眼光,結合豐富的社會人文知識創作的。知識只能分析表象,而老子卻能看見本質。
老子極為推崇,多次提及“古之善為道者”,難道是還沒有語言文字的原始人?能以一顆初心看世界。俺不是瞎說的: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飈兮若無止。”
審慎、謹守、恭敬、瀟灑、純樸、曠達、敦厚,寬廣、疾進—————看看,看看,瘋狂原始人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