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運還想要說些什麼,被林清竹打斷,說道:“不用說了,我都明白,放心吧,你走回我一定會當一個清正廉明的好官,為百姓們聲張正義。”
“好!有你這句話我就知足啦。”
由於林清竹一直跟隨在李運左右,縣衙內的諸多業務根本無需交代,她早就是輕車熟路,不過,李運還是交代了些什麼。
離開的時間定在中午時分,當李運和程處默已經收拾好行囊,準備騎快馬回到長安。
可當他們騎馬來到城門口,卻發現城門口聚集了一大批人,他們穿著各色各樣的服飾,這些人不是別人,正是臨淄成的百姓。
其實,李運是身份在他抓捕貪官的時候就被人洩露出去,百姓們早就知道他的雲王殿下,只不過沒有言明而已。
如今,李運就要離開了,城外聚集了數千老百姓,他們自發組織起來為李運送行。
在李運述職半年時間,老百姓真正的感受到李運為民解憂,為民伸冤,他是真正的好官,他是真正的為民做事的好官,不關他的身份是什麼。
百姓們就是如此,誰對他們好,他們就會感激誰?這份感激是百姓們由衷的表達,發自肺腑,絕非是花錢能夠買來的。
李運看著這群老百姓們,心中不禁油然升起一種難以名狀的心緒,酸意襲上心頭,溼潤的眼眶中有著淚水打轉。
這時候,一位鬚髮花白的老嫗在孫女的攙扶下走上前來,那隻枯槁如柴的雙手端著一碗水,說道:“王爺,喝一碗水再走吧。”
李運下馬上前,接過老嫗手中的水,道了一聲好,而後一飲而盡,喝完之後看著所有人,說道:“各位鄉親父老,本王要走了,但不會忘記你們,雖然只有半年時間,但我能夠盡一點兒綿薄之力為你們做了些事情,此生足矣!!”
此為謙虛的說話,若李運為百姓們做的事情都是小事情的話,天下就沒有人敢說做了大事情。
“王爺一路走好!”
眾人跪下給李運重重的磕了三個響頭,有些人活了一輩子都沒有見過李運這樣為民服務的好官,如今就要走了,他們自然是不捨。
“山水有相逢,希望有朝一日,咱們還能夠相遇。”李運說道。
不少人聽完這句話後都哭了,百姓們真摯的淚水不摻雜任何虛偽,見到這種場面,就連一向是大大咧咧的程處默,心裡面也覺得有些動容。
直到此刻,看到那些淳樸的老百姓,他才真正的明白何為真正的好官,而李運則是以他的實際行動證明了一個好官應該為民做什麼。
大男兒流血不流淚,可程處默也被老百姓們那驚天一跪給感動的留下稀有的淚水。
百姓們磕頭之後,由一位年長的老叟拿著一把傘交給了李運,這把傘算不得貴重,都是尋常人家可見的粗布做成的。
但在這把傘上卻是有著無數人的名字。
“萬民傘!”
是的,這是一把萬民傘。說它廉價,一把傘連幾石米糧也沒買不起,說它是無價之寶,就算是金山銀山也換不來。
萬民傘上的每一個名字都是一個人包含深意的簽名,而這把傘便是李運為官半年對他最好的肯定。
李運從老叟手中拿過萬民傘,只覺得這把傘沉甸甸的,比之一座大山還要沉重百倍不止。
在萬民的歡送之下,李運牽著馬一步步離開臨淄,直到他們的身影消失在遠方。
……
李運和程處默二人離開臨城後,便一直西行,這一次他沒有沿途停留,而是沿著黃河兩岸飛馳而去。
千里之路,二人也是日夜兼程,馬不停蹄地往長安趕去。
若是平常需要一個月的路程,這一次他們僅僅用了不到十天時間,整個路程,比之八百里加急的車程還要快上許多。
終於,當看到長安城門上高掛的三個大字,二人終於是鬆了一口氣,而他們的精力也幾乎消磨殆盡。
“長安城,我們回來啦。”李運說了一句。
回到長安城,李運和程處默沒有各自回府,而是直奔皇城,來到皇城外門,太監們也是急忙稟告。
“陛下!雲王回來啦。”
李世民得知李運歸來,激動地說道:“快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