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源於半年前的錯誤決定。
半年前,突厥王朝內各路聲音不斷,自從渭水之盟後,頡利可汗被一位少年郎欺騙,惹得突厥王朝內外大臣們十分震怒。
他們的王被人耍了,而且還是被羸弱的唐人。
於是乎,所有人紛紛上表,唐人使用詭譎陰謀,為此他們要承受突厥的怒火。
打!
經過一致決定,他們決定對大唐帝國實行制裁。
可他們那裡知道,如今已然是貞觀四年,不再是唐高祖武德年間,李世民不是李淵,李淵對待突厥的態度是俯首稱臣,而李世民那是何等的人物?
堪比秦皇漢武的千古一帝。
自渭水之盟後,大唐帝國休養生息,快速發展,擴充軍隊力量,如今的大唐早已不是昔日的大唐。
今,李世民派遣李運率兵,統領三軍,對突厥王朝實施了報復性反攻,在短短半年時間,被他們視為肥肉的帝國已然超越了他們,令其望其項背。
當然了,在這半年時間,頡利可汗也並非沒有作為,他派人去往西亞借兵,可沒想到遭到了多方的拒絕,也不是一無所獲,只是寥寥數萬兵馬,根本無法挽救他的王朝帝國。
最令人萬般悲憤的是,吐谷渾見突厥大勢已去,便自立王朝,佔據了青海、甘肅一帶,聞聽此訊息後,差點把頡利可汗氣個半死。
“可汗,大唐的軍隊已在西南二百里處安營紮寨,再有不到五天時間,就可抵擋王庭,還請可汗速速逃命吧。”
王庭內的不少大臣已經攜帶家眷逃跑,而他手上的可用將領都被李運殺了個精光,如今用“光桿司令”四個字形容毫不為過。
“逃去哪兒?去往吐谷渾?還是回鶻?又或許高昌國?”頡利可汗哀嘆道,不是他不想跑,而是根本無處可跑。
昔日作為草原上的霸主,而今落難鳳凰不如雞,就算現在跑了,難道吐谷渾、回鶻他們就會饒了自己。
很顯然,是不可能的。
他們恨不能殺了自己,又怎會放過自己呢?
相比之下,還不如跟唐軍決一死戰,既然沒有大將可用,那麼自己就親臨戰場,他們中原人不常說御駕親征嗎?那自己就御駕親征,勢要跟大唐拼個你死我活。
想當年,頡利可汗也是草原上驍勇善戰的勇士,其實力和指揮能力絲毫不比其他人差,甚至更強。
“取得我鎧甲來,我要親臨戰場,與唐軍一決生死。”頡利可汗說道,他又命人取來專用的刀劍。
騎上專屬的戰馬,集合剩餘軍隊於龜茲北面的三彌山等待和唐軍大戰的那一刻。
然而……
這一天很快就到了。
李運率領著唐軍浩蕩而來,於三彌山下,正式跟頡利可汗相遇。
這個畫面,像極了當年二人在渭水河畔的場景,只不過,二人處境對換,大將也將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