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頡利可汗,真是好久不見呢。”
李運騎著馬緩緩走了上來,與對方相隔不過十幾米的距離。
頡利可汗看到這位舊日的少年郎,一年不見,他已是成熟太多,褪去了往日的青澀,取而代之的是堅毅和成熟。
“是啊,真是好久不見。”頡利可汗咬著牙,惡狠狠地說。
當初他便是著了李運的道,害得二十萬大軍鎩羽而歸,為此王家滿門上下皆被滅族。
如今想來,還真是令人憤恨和不悅。
“一年前,你是何等的颯爽風姿,而今歲月在你臉上無情的切割著你的面容,當真是造化弄人啊。”李運言語之中帶著幾分戲謔。
頡利可汗努力地從嘴角擠出一絲笑容來,說道:“這一切都是拜你所賜。”
面對有些可憐的頡利可汗,李運可對他不覺憐憫,成王敗寇,自古如是,勝時他氣衝雲霄,萬人之王。敗時他跌落谷底,歲月鬢霜。
“在我們中原有句話叫做:種豆得豆,種瓜得瓜,你鐘下的因,必將承受他結出果,這便是因果報應。”李運氣勢如虹地說。
突厥人一直以為唐人是好欺負的,從武德年間開始,突厥便頻繁侵擾內地,由於隋唐戰亂,大唐根本無暇顧及北方這群狼。
使得他們橫行霸道,搶殺戮略,無惡不作,令人髮指。
然而,唐貞觀年間,他竟是勾結太原王氏,率領二十萬大軍意圖滅掉大唐,辛虧李運機智過人,於渭水河畔定下渭水之盟。
儘管渭水之盟唐帝國沒有受到實際性的損失,可對於李世民而言,乃是他執政期間的一大汙點,所以他必須要雪恥。
所以在李運出發之前,他要李運務必殲滅突厥,揚大唐國威,讓四海臣服。
“一年前,突厥和大唐定下渭水之盟,我大唐乃是禮儀之邦,若你突厥肯投降遞交國書,定下龜茲之約,我便率大軍回去。”李運先是勸降,說道:“頡利可汗,你覺得如何?”
李運這麼做也只不過是效仿當初,他也知道頡利可汗不會投降的。
事實證明,他是對的。
“投降?可笑至極,別以為你們勝券在握,不到最後,誰勝誰負還不知道呢。”頡利可汗說道。
“談判失敗,那就戰吧。”李運雲淡風輕地說道。
“好!戰!”
頡利可汗吹鬍子瞪眼,惡狠狠地說出這兩個字。
“可別說我們欺負人,今日若你能破處我擺下的大陣,我便就此退兵,發誓永不侵擾你們突厥。”李運放下豪言。
既然要打,就徹底的讓他們輸的心服口服,李運可不想讓人說自己是以多欺少。
頡利可汗不知對方搞什麼名堂,可他知道若唐軍強攻,必死無疑,;若是破陣的話,還有一線生機。
“好!那就擺陣吧。”
“急什麼?難道你就這麼急著找死?”李運說道。
“哼!只怕死的人是你。”頡利可汗怒道。
“三日後,我將在此擺下大陣,你就慢慢地享受你最後的三天時光吧,順便想一想如何破我的大陣。”
說罷,李運調轉馬頭,回到軍營之中。
而頡利可汗也是轉而回到龜茲,等待三日後的決戰。
唐軍在三十里在安營紮寨,回到營中他便是吩咐下去,遠處各個營帳的精兵強將,由他直接調配。
他緩和三日的目的,不是說他不想直接擺陣,而且陣法尚不成熟,還需磨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