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下來。
他開了個頭,“今天請陸老闆,還有李主任吃這頓飯,主要是糧店現在發展有些受阻,前景到底如何,後續應該怎麼進行改善才能讓糧店的經營狀況好起來,我作為徐家棚糧店的負責人,很是憂心,一直在思考這方面的問題,但沒有什麼頭緒,想聽聽陸老闆你的想法。”
“你這麼年輕,雖然不在國營單位內,卻將私營企業做得風生水起,對糧店的發展肯定也能提出寶貴的建議。”
“你找陸老闆尋求建議,算是找對人了,他在做生意這方面的確是一把好手。”李廣才說道,“在49年之前,糧食的零售業務主要是由米店和雜糧店經營,以及串街走巷的攤販,51年的時候,全市有200家零售商,分成20個組,先後跟市糧食公司簽訂了代銷合同,代銷糧食,成為國營糧食經營的助手。”
“後面政策縮緊,代銷糧食業務的零售店減少,全市剩餘的100餘家代銷店也全部轉為國營店。”
李廣才顯然是做過功課的,這些資料直接唸了出來。
其實這就是公私合營的一個基本縮影。
個體工商戶先是跟國營公司合作,進行代銷業務,接著代銷店的數量被縮減,最後則是完全將代銷店轉為國營店。
一步一步,循序漸進。
整個過程是糧食行業公私合營的步驟,同時,也是工商行業公私合營的樣板。
“全市的糧店一共有三四百處,單是礄口區就有將近60處,在糧食市場封閉的情況下,這麼多糧店沒有問題,但糧食市場放鬆,允許多渠道經營,甚至農民在完成統購任務後的糧食也可以進行出售後,糧店受到受到了很大的衝擊。”李廣才接著道。
“很多糧店的經營已經出現了問題,長時間虧損,這個問題要是得不到解決,糧店的生存就存在著問題,面臨下崗的員工會增多。”
他是區糧食局的主任,下崗員工的問題,包括糧店的生存問題,在內部會上有討論,但是也並沒有一個非常清晰明瞭的解決方案。
“礄口區有近60處糧店,武昌區更多,有將近百家。”符志祥說道,“想要破局,還得是要進行改革,主動尋找出路。”
兩人將糧店面臨的困境和需求都講了出來。
但是怎麼去破局,怎麼滿足需求,李廣才和符志祥都沒有非常好的辦法。
說完後,兩人就停了下來,不約而同的看向陸浩。
這意思是該你給點建議了。
“想要破局,想要尋求出路,想要扭虧為盈,讓糧店繼續活下去,儘可能的保障糧店員工的工作,減少下崗人員,的確需要改革,而改革的方向無非就幾樣,一個是管理體制上的,一個是財務體制上面的,還有一個是制度方面的。”陸浩道。
“管理和財務,這兩個方面太大了,真想要去做,去改,去完善,不是一時半會就能解決的,糧店現在面臨的問題迫在眉睫,等不起,所以這兩個方面就不需要多加討論,主要還是從糧店的制度方面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