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場中擂鼓聲響,迎接皇帝踏上將臺。
閱武門城牆上的百姓伸頭下探。
“好一副天家氣派!”
“陛下果然龍行虎步,英武不凡!”
“……皇帝在馬上。”
“陛下縱橫馳騁間,當真傲睨萬物,氣吞山河!”
“……”
“牽馬那是誰?”
好事者伸長脖子,恨不得一躍而下,到皇帝面前混個臉熟。
奈何無論看臺還是城牆,到了位置就不能隨意走動了,這是閱兵的禮制。
當年隆慶年間閱兵,總協戎政大臣、巡視科道督率將領軍兵預肅教場,將官四人統領馬兵二千人,巡視御道,除了“牙牌懸帶”的侍衛,可謂生人勿進。
今次難得皇帝開恩,才能一飽眼福,眼下若是敢胡亂走動,容易被禁軍們刀劍無眼,只好靈活轉動脖頸,好看得全面些。
“看服飾,應該是韃子?”
“是個女子,這容貌年紀,這地位恩寵,恐非三娘子莫屬了。”
“還以為這種事都是朝鮮人搶著幹呢,怎麼韃子也殷勤起來了。”
“朝廷銳意武事,自然是威靈廣播,蠻夷震驚,稽首頌昇平~”
這是《武成之曲》的詞,就是唱得有些難聽。
“唉,雖說這位兄臺歌聲質樸,老朽聽之,仍不免為之觸動,當年俺答汗兵臨京城,禁軍驅出城門,皆流涕不敢前,如今大閱,竟輪到俺答妻為我等牽馬了……”
“耀武耀威,激勵人心啊!”
不止城牆與看臺上的軍民,將臺兩側朝臣,也不由紛紛為之側目。
萬眾矚目之下,三娘子面色不改,朱翊鈞從容左顧右盼,頷首示意,心中默默加戲卿等辛苦云云。
與隆慶年間閱兵不同,皇帝不入內殿,而於城外校場搭設將臺,點將閱兵。
如此自然沒幾步路。
朱翊鈞目不斜視,有一搭沒一搭說著話:“說起來,忠順夫人當年修建漢城,請朕賜名,朕可是喜出望外。”
折辱完就得談談待遇,分配工作了。
不過如今場合不對,只好先講一講情懷,說一說羈絆。
三娘子身材婀娜,走在前面,聞言思索片刻才回道:“是順義王有感先帝開啟互市的恩德,率眾修建,外臣不敢居功。”
她回得有些心不在焉,自顧自低著頭,邁步之間,頻頻用腳尖擰踩著身下御道,腰間的數枚金環隨著動作之間錚然作響。
朱翊鈞見狀,暗讚了一聲敏銳的洞察。
他一面與兩側佐官頷首示意,一面嘴唇翕動,朝三娘子道:“忠順夫人是否覺得這條御道與眾不同?”
三娘子眉頭微蹙,毫不避諱地點了點頭:“這是什麼土?好硬!”
想不注意也難,京城內城範圍內的街道,基本都是用的青磚鋪路。
像這種御道,一般來說更是要用糯米灰漿黏合,奢侈得可怕——嗯,自己在歸化城的宮殿就是這麼修建的。
而眼前這條御道既沒有鋪青磚,也不是像明朝官道常用的三合土,偏偏硬得硌腳,讓她有些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