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冬對此也是無可奈何。
他本意應該是要保護鄭俊這個幫他虧了大錢“有功之臣”,實際上以他克萊斯特老闆的身份,想保護這個人也輕而易舉。
投資電影本來就是一件充滿風險的事——不然林冬也不會選擇這個當自己的主戰場。
只是讓他沒想到的是,這個傢伙甩鍋甩到克萊斯特頭上了。
即便是感謝他幫自己虧了錢,林老闆也不爽啊。
三個多億都給你了,你不感恩戴德也就算了,你把鍋往老子頭上甩算什麼事。
院線排片,是根據票房和上座率決定的。
如果你覺得不公平,你可以找克萊斯特說啊,克萊斯特剛剛才上了一部《新蜀山》,幫助各大院線賺了個盆滿缽盈。
這麼粗的大腿,克萊斯特如果出面要排片,不說排第一,至少不會比《大魚》低多少。
然而鄭導只看到了克萊斯特被一眾網際網路公司各種黑,就覺得這是癥結所在了。
他絲毫不覺得自己的電影拍得有問題。
《搖滾哈士奇》說是改編自他的漫畫,但其實除了片名之外與原作已經沒有任何關係。
在米國導演艾什·布蘭農的打磨下,這個發生在華夏的勵志成長故事,有了正宗的美式動畫的腔調。
普遍認為這片子非常平庸。
角色設定不美,情節也有太多向美式動畫電影致敬的意思,還有郭家父子的配音也有點出戲。
最嚴重的是,作為一部音樂電影,片中的音樂很難稱得上讓人耳目一新,這就很說不過去了。
曾經一首《黑姑娘》名動樂壇的鄭導,其實並不像他自己認為的那樣有音樂菜花。
其實,被各種吹爆的《大魚》林老闆也去看了。
就在自家門口的喵尾巴影城看的。
爛片從片名字幕開始就讓人有了準備挨雷的預判,好電影是從創意到執行全方位均衡的產物。
這是一部印證了木桶效應的片子。
片子最出色的美術和音樂板子並不能把片子拉高到30年來最好的國產動畫電影的水準,反倒是稚嫩的故事降低了電影的可看度和娛樂性。
不得不說,《大魚》的愛情故事已經突破了海枯石爛,海誓山盟的極限,比“你是風兒我是沙”更纏綿,更悽絕。
剛剛成年的椿,在愛情道路上見神殺神見佛殺佛的超高境界,更為其贏來了“綠茶婊”的美譽。
為了這段愛情,椿不顧家人反對,甚至不惜犧牲家人、家園——儘管這段愛情起始於感恩,感謝救命之恩。
也正是如此愛情觀、價值觀的設定,讓《大魚》的口碑從前幾天的8.5分直降到6.6分,吐槽之聲更有水漫金山之勢。
這並不是一部完美的電影,和完美一點邊都搭不上。
不過,林冬也各種覺得《大魚》的畫面不錯,音樂更是出類拔萃。
還是蠻值得點贊與撒花的。
尤其是配樂,儘管是來自霓虹的配樂大師,但卻將華夏元素運用的極其勁道、精準。
配樂驅動劇情,令不少觀眾哭到窒息。
不誇張的說,畫面真的是各種美,簡直美出內傷來。
《大魚》對比《猴子回來了》,大打情懷牌——12年的情懷。其實,12年只是《大魚》從想法、概念、雛形到成品的模糊概念,真正的製作週期只有2—3年左右。
如果讓林老闆來投票的話,他會把票投給《大魚》,畫面和音樂就值票價了,其他當不存在就好。
情懷這東西,是一把雙刃劍。
任何電影,不管是動畫片還是一邊電影,你炒情懷,都要做好被反噬的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