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黃金就是幹》讓林冬也算是小火了一把。
再加上他的經紀公司財大氣粗,所以經常有劇本遞到錢娜這邊來,也有導演親自來拜訪的。
但是劇本質量一看就知道。
純是騙錢的。
林冬想賠錢,但是不接受智商羞辱。
能夠得他高看一眼的,也就那麼幾個不管賺不賺錢都能拍點東西出來的導演。
寧海算一個。
馬達也算。
《大地震》《官司》《一九四二》。
不管馬達被多少人吐槽,可他拍出來的東西有內容,最起碼他配得上“優秀電影人”這個稱呼。
這不,剛拍完一場戲。
助理就拿著手機在旁邊等了。
說是馬達剛才打了電話,讓林冬有空了回過去。
“馬老師找我啊,有什麼事嗎?”
“最近有空嗎,電影的事,我覺得很抱歉啊,想請你吃個飯,當是賠罪了。”
“瞧你說的,做生意有賺有賠,正常的商業行為,有什麼好抱歉的。”
“話雖如此,就是這心裡過意不去。”
“馬老師別放在心上啊,小錢,根本就不算什麼。”
馬達說的是《一九四二》,林冬跟投了兩千萬,結果不僅沒賺到錢,還賠了八百多萬。
僅此一點,就讓林冬對馬達老師刮目相看。
後悔沒多投一點,如果兩個億都是他投的,虧八千萬的就是他了。
但馬達卻覺得虧了投資人的錢,所以禮貌性的打電話告慰一下,免得林冬心有芥蒂,影響以後合作的可能。
林冬研究過馬達。
馬達沒什麼好的出身,也沒受過特別好的教育,從部隊轉業之後,最初是以美工的身份入行。
編、導、演這幾個核心環節,他都能夠玩得很溜。
相比其他同檔次導演,馬達的電影更接地氣,很少聽見他在國際電影節上獲什麼大獎。
那些金棕櫚、金獅銀熊什麼的,根本就看不上他。
他一開始就參與了激烈的市場拼殺,夾縫中求生存,從某種意義上說,小馬達是一個很會把握市場脈搏的商業片導演。
他開創了賀歲檔這個全新的概念,並且沿用至今,現在好片都還在往賀歲檔裡擠。
他還是一個民族主義者。
再商業的片子,他都會在裡面搞一點有深度的東西。
他有部電影豁出命的黑米國,就是要告訴老百姓,米國不是想象中的黃金天堂。
他還在電影裡讓人教米國人學中文。
他最大的一個跟頭其實不是《一九四二》,而是《晚餐》。
2000萬美金的贊助,從演員到製作陣容,全部都是頂配。
可惜,票房和口碑上遭遇了雙重打擊。
“馬老師最近有什麼拍片計劃啊?”林冬心裡想的是,你為啥不來個《晚餐2》,讓錯過的緣分重新回到身邊。
“唉,得拍點找錢的片子了,怎麼樣,要不要再相信我老馬一次?”
馬達的意思很簡單。
我帶你虧了錢,現在再帶你賺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