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方遠記得剛回國時就聽到做投資的同學說過這個專案,還記得在給銘記傳媒的同事們分析公司商業模式的時候,石文慶還以這家企業舉例。在家用醫療器械領域,有名的企業有兩家,一家是康復之家,已經獲得兩輪融資;另外一家就是廣州這家,由於對融資一直興趣不濃,在資本市場眼裡,一直蒙著神秘的面紗。
這次,於巖所在的基金透過朋友的關係聯絡上了器械公司老闆,同意見一見。秦方遠陪同於巖一起過去的。
公司在廣州琶洲新廣交會中心的保利世貿大廈購買了一層辦公樓,應該花了上億元吧。公司的老闆潘總果真年輕、儒雅、文靜,不愧為大學老師出身,考慮問題周到全面:“不是不願意融資上市,我們必須考慮清楚未來五年甚至十年的發展,那樣我們才可以啟動融資。說實話,之前我是沒有看清楚未來,人家說要看五年,那時我最多隻看到三年。”
在偌大的辦公室裡,陳設比較簡單,辦公桌的後背櫃裡裝著各類書籍,這跟老闆的興趣愛好有關。潘總屬於中國比較早期的大學生創業,與輟學創業的大學生不同,他在創業期間一直堅持讀到博士,畢業後留在大學教書,但公司一直經營得有聲有色。
潘總26歲時就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還是這家公司的第二大股東:“這段經歷給我的人生提供了很好的借鑑,就是在資本市場上,如果你欺騙別人,別人也會欺騙你。就像時下眾多粉飾財務報表上市的公司,只圖成功IPO一時之快,接下來來自股民股東的盈利壓力是相當巨大的,我目睹了**不少上市公司由於業績難以為繼而黯然退市的慘景,這讓我變得更為慎重。”
秦方遠問:“目前公司方的股權結構是什麼狀況?”
潘總挺坦誠:“我們是個家族企業,只有兩個股東,我個人是絕對的大股東。實話實說,我曾經是想學歐美,做成百年家族私人企業的。毫不隱諱地說,之前確實沒有強烈的意願要做成公眾公司。之所以現在有這方面的考慮,也有公司法人治理方面的考量:一是股權不能過於集中,要做大做強,需要藉助他人的智慧,引進外部的力量,以使決策更科學;二是要做公眾公司,不做家族企業,目前的市場環境和機會,做前者比後者更好。”
聽了潘總的一番話,秦方遠和於巖相視一笑。按照華爾街的標準,這樣的公司、這樣的創業者,才是他們需要找的。
相談甚歡,大家的興致都上來了。
於巖說:“藉助資本力量會發展得更快,有頭腦的人會充分使喚資本,成為資本的主人;沒有頭腦的人只會被資本使喚,成為資本的奴隸。我相信,您屬於第一類人。”
潘總微微一笑:“按照現在的發展速度,如果只是為了上市,未來兩三年上市是沒有問題的。我現在更關心的是,如何帶領我的團隊,抓住中國養老產業即將到來的這波黃金潮。
“對這個行業趨勢,我認為自己看清楚了。首先,人口老齡化催生了一個持續50年高速增長的產業,這個產業可能是我們這一代人面臨的最重要的商業機會。市場需求在迅速擴大,而且很多商品是剛性需求。其次,連續多年的人均收入高速增長解決了購買力問題,尤其在一、二線城市,很多地區的人均GDP已經超過了1萬美元。按照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驗,達到這個數字的地區家用醫療器械的購買量會持續快速增長。最後,國民的健康意識在不斷強化,解決了買不買的意願問題。中國的家用醫療器械市場還將經歷一個爆發式的增長,到那個時候,最遲到2030年,中國家用醫療器械市場的規模,我們肯定地估計,將是以萬億計的市場規模。”
潘總陪著他們參觀了公司的工廠。兩個生產基地位於廣州市工業園區,面積約3萬平方米,嚴格按照GMP要求進行管理。
公司的發展戰略規劃顯示,準備用2~3年的時間做好公司的整體提升,每年以130%~145%的速度推進銷售增長;將在未來1~2年內,轉型成為社群家庭健康服務商,藉助電子商務、無線傳輸、雲管理平臺等最新網際網路技術,整合醫院、專家、網際網路、雲端計算、醫療器械等綜合資源,構建“專業醫療服務機構(專家)—顧客—基於無線偵測診療的醫療器械”的立體健康管理系統,在綜合健康服務行業佔據先機。
於巖笑著對秦方遠說:“其實我們基金更適合投這類企業。”言外之意是投家用醫療器械比投銘記傳媒更適合。秦方遠聽了比較尷尬,不知道這是玩笑話還是認真的,畢竟秦方遠是銘記傳媒融資的主導者。
從公司出來,於巖說:“這是我在中國看到的為數不多的靠譜兒企業,這個專案將是個bette
deal(更好的交易)。”
晚上,秦方遠和於巖回到深圳。親熱過後,於巖說:“Simo
,在中國做事,我感覺好累啊!”
秦方遠奇怪,白天於巖的情緒還不錯,尤其是白天看了專案後,興奮勁一直延續到晚上,怎麼一轉眼就情緒低落了呢?
秦方遠問發生什麼事情了,於巖回答說具體什麼事情也說不清楚,就是感覺累,人人都在奔忙,人人沒有幸福感。
“我其實蠻喜歡潘總的夢想:揹著挎包,一人行走天下,天馬行空,自由自在。閱盡天下美色,妙筆著華章,詩意人生啊!”於巖的眼睛裡滿是憧憬。
他們披衣起來,站在超大的陽臺上,仰望滿天星空,俯視窗外美麗的城市。深圳的夜空,遼闊、深遠!
4.疑竇重重的收購
在對焦點傳媒的收購前調查期間,張家紅幾乎是每天一個電話,向秦方遠詢問調查進展。半個多月過去了,張家紅有些坐不住了,一個勁兒地催進度。張家紅的口頭語是:“不能讓直接競爭對手得逞,瞧她那個頭,還想跟我鬥!”
秦方遠聽出來了,張家紅一著急,就要進行人身攻擊了。張家紅自詡是南人北相,南方女人的面板,北方人的個頭,自稱裸高一米七二。而力量傳媒的創始人是湖南人,北大畢業,小巧玲瓏。
張家紅越來越流露出對秦方遠做調查的不滿了,之前的專案就沒有做,不是照樣順利收購了嗎?也沒出啥差錯。不知道張家紅諮詢了什麼人,還抖落一些專業知識,什麼不是上市公司和國企,沒有必要進行價值評估,雙方談得差不多就得了。現在是什麼年代?快魚吃慢魚,不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了,速度決定一切。
這筆收購也不是個小專案,怎麼急成這樣?秦方遠有些哭笑不得。他認為,年過不惑的張家紅在某些時候表現出來的孩子氣甚至比二十多歲的秦方遠還嚴重。
張家紅直接干涉一線人員的速度。大概20天的時候,財務經理胡冬妹說財務部分審計完了,做了一些簡單的風險評估,風險因素與銘記傳媒大同小異;她提出了一些改進建議,也是不痛不癢。
法務經理提交的情況讓秦方遠警惕。一看簽署的資源開發合同,問題就暴露了出來:第一,開發的樓盤有80%在三星級以下,受眾消費能力相比銘記傳媒的資源低一個檔次;第二,約有60%的兩年期合同即將到期,面臨著媒體資源縮減或租金上調的局面,風險極高;第三,目前媒體資源存在30%以上黑屏的情況,比行業的5%高了5倍,並且銷售收入有90%是易貨收入,高於銘記傳媒70%的易貨收入比例。
根據這些報告,秦方遠認為5000萬元收購完全不靠譜兒。他沒有直接找焦點傳媒的楊總,而是帶領團隊飛回北京向張家紅彙報。
他們直接從機場回辦公室,下午4點,張家紅還在辦公室裡等著呢。她讓秦方遠一個人進來。
張家紅說:“你們要撤回來也得跟老楊打個招呼。人家看你們突然不見了,以為出啥事了,剛才把電話追到我這裡來了。”
“哦,這個是我的疏忽,性子太急了,應該跟他打個招呼。不過,他們負責跟我對接的熊總知道我們回京了啊!看來,他不是擔心我們,是擔心我們不投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