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二五章 雙贏 (第1/3頁)

由於《阿凡達》在內地上映的時間是明年1月4號,因此《盜夢空間》和《阿凡達》的主戰場放在了世界頭號票倉的美國。

兩部電影上映之初,沒人認為製作成本1.5億華元的華夏科幻電影《盜夢空間》,會給《阿凡達》製造任何麻煩。

雖然這個觀點是正確的,可是當《盜夢空間》首週末票房出爐後,仍舊亮瞎了業內外無數人士的鈦合金狗眼。

首週末三天,5200萬美元,週末票房排行榜第二,僅次於7000萬美元的《阿凡達》,將第三名甩的遠遠的。

5200萬的票房成績,比起7000萬美元的《阿凡達》,絲毫不遜色。

《阿凡達》是3D電影,3D影院和IMAX3D影院的票價,要遠高於2D影院的票價。而《阿凡達》的票房收入,超過一半是3D和IMAX3D影院貢獻的。

就是2D影院,《阿凡達》在美國的票價也要高於《盜夢空間》。

所以單從觀影人次來比較,《盜夢空間》未必輸給《阿凡達》。

再看口碑。

《阿凡達》打破了好萊塢電影高票房低口碑的尷尬局面,成功實現了票房與口碑齊飛。

《芝加哥論壇報》的記者在報道中指出,這部片子令美國保守主義者反感:因為裡面設計的人類活動導致全球變暖的問題、有關“靈魂之樹”的創意、反戰主義,都踩痛了保守主義者的腳。

但是更多的是稱讚。

“詹姆斯·卡梅隆證明了他的確是世界之王,作為視覺特效技術大軍、生物設計大軍、動作捕捉大軍、替身演員大軍、舞蹈演員大軍、演員大軍、音樂和音響大軍的總統帥,他用讓人目瞪口呆的方式把科幻片帶進了21世紀,這就是《阿凡達》!”

“……該片從現實角度反映了當前世界上,仍存在的跨國公司搶佔第三世界資源的問題。”

這一點卡梅隆本人也承認了,他認為這就是科幻電影的好處:在另一個世界中針砭時弊,這就巧妙地迴避了現實。

上映初期,IMDB上,觀眾打出了8.0的高分。

《盜夢空間》的口碑也絲毫不遑多讓,當初亮相戛納電影節就已經飽受讚譽,此次在IMDB上取得8.3分的成績,比《阿凡達》還高!

就這,還是因為有少部分極度排華的美國人,故意把分數打的很低的緣故。

歐美媒體對《盜夢》的評價都不低。

“該片絕對沒有之前謠傳的那麼晦澀難懂。故事結構雖然複雜,但卻是非常引人入勝的科幻夢境之旅。”

“這部影片更像是華夏導演小星·晹對逝去老博爾赫斯的致敬之作。那些精心設計的迷幻橋段、夢與夢之間的關聯、夢與現實的對接,都像極了博爾赫斯;迷宮、鏡子更是博爾赫斯的著名標籤……”

更有美國媒體直言:“雖然是華夏科幻電影,但從觀眾體驗角度來看,影片的表層故事仍然是一個典型的好萊塢型別片。因為它精巧的故事結構和幾近完美的電影元素構成,《盜夢空間》還具有了多種解讀的可能性……”

這個觀點得到許多美國業內人士認同。

即便《盜夢》的主創人員都是華夏演員,可仔細剖析這部影片的架構,不難發現表象下隱藏的濃濃好萊塢電影風格。

甚至有影評人翻出了晹小星第一部國際作品《致命ID》,認為當年的那部影片背後,同樣掩蓋不住好萊塢電影風格。

但你還不能指責萌人抄襲,人家只是藉助好萊塢商業電影的套路,賦予了新的靈魂和思路,中西結合創造出了屬於華夏的科幻影片。

“華夏威脅論!”

這個觀點再次被部分美國排華媒體丟擲,證據就是萌人影視正在“竊取”好萊塢的精華,重新包裝賦予新的靈魂後,反輸入美國本土。

該言論等於變相承認了《盜夢》的口碑,倒是起到了正面宣傳作用,而那些鍾情於傳統技術反對3D技術的媒體和電影人,對這部影片給與了更高的評價。

“當全世界都在大談3D技術革命的時候,華夏人謹慎使用綠幕與CG技術,儘可能使用真實環境或者佈景拍攝,將重點放在演員在真實環境中做出的真實反應,於是打造出了最逼真的夢境世界。”

“在《魔境仙蹤》、《阿凡達》引領3D浪潮,‘展望未來影壇,請先戴好立體眼鏡’成為口號的時候,《盜夢》的出現,證明了吸引觀眾的始終還是充滿創意的思想核心,而不是技術氾濫的無腦大片。”

最新小說: 我的總裁老婆傾國傾城 我的殭屍女友 沒人比我更懂女團 打了鬼就不能打我了哦 同學你錦鯉啊,一等功追著跑 開局真破產,我被踢出家族群 誰懂啊?糊咖退圈後讀獸語翻紅了 逆向標價 重生最強小農民 港片之靚仔差佬 樓上房客 開局秒殺十棟樓 都市超能天才 我靠銷售成首富 逆流92:開局甩校花,打造萬億帝國 超強妖孽狂少 穿越時光去裝逼 超級力工 變身娜美醬 我在仙界農場的那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