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帝的一句“哥哥”也讓人感慨不已。
還有蕭平旌的感情,算是彌補了梅長蘇和霓凰郡主的遺憾。
第二部,徐乾打算交給其他人拍。
《琅琊榜》之後,有很多人發表自己的評論,其中有的言論很是情真意切。
“素來對國產古裝劇無感,因此當偶然在電視上看到梅宗主一襲白衣、駕一葉扁舟、橫吹竹笛,出沒於江水寒霧之中時,並沒有覺得這劇有什麼了不起。風度翩翩的君子形象並不新穎,江水與戰船的特效也並不出彩,後面還能有什麼花樣?”
“《琅琊榜》是完全的架空歷史題材,在虛擬的歷史中縱橫馳騁,又不失歷史的厚重,而對歷史場景的製作甚至要超過很多不是架空的劇,這不同於歷史正劇,更不同於歷史戲說劇;為構築世界觀而虛構了一些動物植物,但沒有更多的超自然因素,與神話、仙俠不搭邊;既有政治鬥爭,又有江湖幫派,相當於雜糅了宮廷劇與武俠劇的一些特色;最後,可喜可賀,並未“言”情,卻處處可見真情。
在《琅琊榜》的這些特點中,又以第三點較為引人注目。在網上常見評論說此劇是關於復仇的,是關於權謀的,是關於政治鬥爭的——這樣說此劇並不能算錯,但絕不是此劇的本意;光憑這點,此劇也斷不能成為全民神劇。
那麼,這個劇的本意和最大的優點,究竟是什麼?
在醜惡與汙濁的世間,縱然要依靠現實手段、乃至陰謀詭計來掃除魑魅魍魎,卻依然閃現著理想主義的光輝、磨滅不盡的真情——這是此劇的本意和最大的優點。”
“在中國曆朝歷代的政治鬥爭中,這句話可謂鐵則,君臣相殺、父子相弒、友僚相叛、兄弟反目,登峰造極。劇中的反派們,謝玉、譽王、夏江、梁帝蕭選都是嚴格地遵循這條鐵律。在他們的眼裡,人都是利己的,都是不擇手段的;成功的人都是極端利己的,都是無所不用其極的;中國歷史,無非“厚黑”二字而已。
想必在今天,抱此信念者,也不在少數。”
“《琅琊榜》提醒了我們,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相信這個世上有純粹的壞人、純粹的利益,卻再也不相信這個世上有純粹的好人、純粹的情誼了。更有甚者,他們不但不相信,而且自以為看透了世界執行的規律,對這些大加嘲諷。”
“他們不信,是因為他們做不到;他們大加嘲諷,是為了掩蓋他們內心的懦弱。正如E53皇帝與梅長蘇對話的最後,梁帝蕭選信誓旦旦地說:“只要坐在這把龍椅上,人,自然是會變的。你記著,無論景琰現在什麼樣,等他坐上了這個位置,他也會變的。””
……
隨著結局引發無數網友的淚崩,《琅琊榜》的話題熱度也徹底登頂,微博熱搜榜上——
#梅長蘇之死#
#梅長蘇霓凰郡主#
#電視劇《琅琊榜》大結局#
這三個話題直接包攬了熱搜前三,就連最近某天王巨星結婚的新聞都被壓了下去,熱度之恐怖可見一斑!
“一夕之間。”
“那個金陵城最耀眼的少年沒了曾經的整個世界,彷彿時間停駐一般,永遠留在了烈火梅嶺。餘下的,只有滿目灰燼。”
“昔日的戰友沒死於敵人的刀鋒下,卻迎來自己人的無情屠殺,而後他削骨撥皮改頭換面,為平反大計謀劃無數年,一顆赤子之心,終究是顛覆了朝堂勢力與天下風雲,自己卻如花蕊凋零於風中。”
看到這裡。
很多人又忍不住要淚崩了。
“我一直是個俗氣的人,想要梅長蘇的生命得以保全,想要讓世人知曉林殊的光榮一生,想要他和一直愛著他的霓凰雙宿雙棲盡享安樂……”
可惜結局不是這樣。
結局是:“鄰國合力來犯,朝中無人,大梁危矣,梅長蘇用自己生命最後的三個月,來重拾那如霜的傲氣和骨子裡的鐵血剛強。”
這是必然。
林殊已經死了,這是梅長蘇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也是他內心的一些折射。
“他是梅長蘇。”
“但他也是少帥林殊。”
“林殊就是要生於戰場死於戰場,最是無奈痛心也最是安慰豪情,短短一生三十年光陰從未辜負一分一毫,這樣的結局,對我們而言也許很虐很悲,但於林殊而言,何嘗不是一種慰藉?”
在總體基調上,《琅琊榜》就偏壓抑,梅長蘇的肩膀上揹負著七萬忠魂,每一次計劃都舉步維艱。
“也許這是宗主想要的。”
“求仁得仁也是個不錯的結局。”
“本來哭慘了,看到劇評忽然又覺得一切還好,宗主死去心中未必是悲傷的,我們又何必耿耿於懷。”
“劇情早有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