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結局中。
大梁戰事突發、四境受敵。
朝中無人能夠領徵,想御駕親征的景琰卻因需坐鎮京師被群臣諫止,所以本已決定安心靜養逍遙江湖之間的梅長蘇服下激發體力的冰續草,毅然奔赴自己選擇的結局。
最後的三個月。
他運籌帷幄,平定了四方叛亂,卻因為身體的原因,以林殊的方式在戰場上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梅長蘇死了!
“為什麼宗主死了呀!”
“看到大結局,直接哭慘了!”
“徐導太狠心了,就算是你演的梅長蘇我也不認,明明可以安排梅長蘇繼續活下去的,他還可以幫景琰治理江山啊!”
“自編自導自演了不起嗎?”
“就是,徐乾,你還我梅長蘇,嗚嗚嗚嗚,好不容易才為赤焰軍平反,我可憐的宗主還沒來得及享福啊……”
“我不想就這麼結束啊,想知道徐乾大大還有沒有第二部?”
“好喜歡徐乾大大,把江左梅郎演活了,簡直就是梅長蘇本人。”
“好氣好氣好氣!”
“我一直以為這部劇會是圓滿型結局,早知道是個悲劇收尾我特喵的就不看了,最害怕這種虐心的劇情,寶寶現在眼睛都快要哭腫了……”
“好難受,劇中每一個人物都是個性鮮明,喜歡靖王的耿直,喜歡藺晨的俏皮,喜歡長蘇的謀略,喜歡飛流的可愛;劇情跌宕起伏,從扳倒謝玉、太子再到扳倒譽王,簡直是一氣呵成,看起來特別過癮。”
“說實話大半夜的不要看虐心的劇會哭到抽泣發抖的比如我現在,看完了琅琊榜躺在床上排水!!!”
“嗚嗚嗚...,原來長林王府就是靖王府,原來蘇宅一切如昨~原來平旌帶小梁帝從當年的密道逃生!!”
“當赤焰少帥時隔十三載再次掛帥出征,卻有去無返了。他不負天下人唯獨負了郡主。看個權謀劇把自己感動得系哩哇啦的。”
“徐乾大大,還有沒有第二部啊?求求徐乾大大快點拍出第二部吧,不管拍的怎麼樣,我都看。”
……
徐乾知道《琅琊榜》有第二部,質量不錯,不過黃小明演了之後他就感覺掉價,總覺得油膩。
《琅琊榜》第二部質量很高,
《琅琊榜1》的故事是經過了長時間的醞釀和鋪墊而寫成的。
當出現一個一個難題時,大家習慣了多智而近妖的江左梅郎一定有解決之道,甚至很多就是他自己布的局,有著“江左盟”和“琅琊閣”這樣的後備助力,十三年的準備,這就是開金手指的設定啊。
《琅琊榜2》是補全。
第一部是設局,赤焰軍在陰謀的合力中灰飛煙滅,大梁朝堂已經朽壞,從江湖而來的梅長蘇看似隱忍,實則飛揚,那種掌握大局的自信,氣定神閒的姿態,讓讀者觀眾安心地等著復仇故事的光明結尾。
第二部則是破局,長林王府威望與恩信已經朝野皆知,而祥和表面下的惡意與暗流卻在慢慢醞釀,長林王府處於一團迷霧之中,蕭平章與蕭平旌都只是這不仁天地中一顆走向不明的棋子而已。
正反派都沒有天眼,蕭平旌會被設計在朝堂上誤殺北燕惠王,濮陽纓也會在自己設的局中折損掉段桐舟這樣的琅琊高手。
甚至長林王府的朝堂對立面內閣也只是想要制衡兵權並非拔除帥府,濮陽纓也不是針對長林王府而是想要滅掉整個大梁(而他所心心念唸的滅國之仇,誰又能說大梁無過呢),這些謀算都施加在了長林一府之上,就更不同於琅1之前林府的純是小人心計而導致的覆滅。
第二部裡蕭庭生這個任務簡直塑造的太好了,第一部裡是最弱小的幼苗,眾人費盡心力才得以儲存,第二部甫一出場,就是支撐大梁王朝的中流砥柱。
先帝義子,掖幽庭出身,還揹負著不可說明的皇家血脈,重重壓力之下,要經歷多少戰場廝殺朝堂舌劍,才成長為現在的泰山之姿。
讓人想到的就是張三丰,在《神鵰俠侶》結束時還是個十二歲的少年,《倚天屠龍記》一開始,就已經是一代武林宗師。
長林王:來自最黑暗處,卻成為照亮眾生的光源。
本來幻想著,長林王府倒下,長林軍制裁撤,會像榜1的林府覆滅一樣,是多麼沉痛的一件事;畢生忠心熱血得不到回報,無法再為大梁子民守衛北境平安,對長林王來說是怎樣的憾恨。
但蕭庭生這個人物,他自始至終,都沒有被困在局內。
大梁朝堂上,荀首輔和皇后在費心謀劃如何遏制長林軍權,蕭元啟在默默醞釀著嶄露頭角的陰謀,甚至蕭平旌在遵守內心違抗聖旨的同時也在擔心該如何收場,局外之人的林奚甚至都跑到琅琊閣去求藺晨援手。
可是處在漩渦中心的蕭庭生,他根本不執著於王位、軍權,他甚至不執著於忠君護國,他比身在紅塵外卻始終關心著局內人的藺晨還要瀟灑無礙,他想走,隨時可以坦坦蕩蕩地抽身。若說他有執著,的確有,他執著的是澄明的本心,只要守住了此心,別說身外之物,便是挫骨揚灰,亦無所傷。也正是因為老王爺的超脫,平旌才放下了最大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