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天地間,與天地相合者,稱正,與天地相爭者,稱逆,與天地獨善者,稱隱,餘觀諸天萬界,凡修者,皆不過其三也。
然太虛有異,其不與天合、不與地爭、不與獨存,唯一心求得天地泯,再看世間無所生,其乃諸與修之反面,為乾坤之終焉。
太虛所生,無懼天地之縛,幸仍定於道內,吾輩猶有妙法可匹之。
餘靜察九千年後,太虛已登臨偽仙,行遊下界天地,卻力壓聞道,以致傷亡慘烈。
故餘忝為吾輩悟得一方生路,為求聞道之上而元仙之下,以此克敵。
夫下界修士,皆以飛昇聖天為目的,卻少有見聞大道之心。
天地六界未分時,下界亦有聖人臨世,此間天規地則有異,卻非是修士所不能及,卻是修士所無所及。
若身合天地道,不求炁力之高,不求術訣之精,無論何種修行之路,便只凡胎肉體,皆可步步高登,直至元道境……”
眾人觀之,青玄道人的留言對他們造成不小影響。
他們卻沒有想到,原來他們這些時日設想的各種方法都是錯的,也都是對的。
錯是錯在,他們的目的選錯了方向,原來要想達到聞道境界之上,卻不觸及飛昇的限制,並不是要一味地提升自己的靈力修為,也不是要增進自己所學道訣的威力。
這些都只是在達到所謂境界之後,自然而然會擁有的東西,但以此為目標,反倒是會落入下界天地設下的禁制,觸發名為飛昇的限制。
但所有人又是正確的,要身合大道,無論是天地間的哪一種道意,達到的方法,只有自己才能真正領悟。
道門與百家修士,各自做出的嘗試,其實都是指向所謂“元道境”的坦途通路,只需要他們將目標轉變為對大道的追索,而非對足以解決太虛偽神的力量的渴求。
在場的修士皆歷經過數百年乃至數千年的修行歲月,對於這種領悟的轉變極快,他們此前完全是被極限一次給限制住。
以為就是如同某一境界的巔峰一般,是對這個境界所能達到極致的一種表述,也以為這就是需要向此前一般,不斷提升自身的靈力便可。
假若給眾人時間,定然會有修士,或是在參悟道意之時順應所得,或是在屢屢撞牆後幡然領悟。
但這短短時間,讓一眾修士突破早已根深蒂固的觀念,著實是太難為人。
不過有了青玄道人的指點,眾人很快便認知到正確的方向。
於是在短暫的交流之後,所有在場修士,紛紛進入屬於自己的悟道狀態,以自己最為適宜的方式,感悟天地大道……
幽漠州太虛邊域,徐承與張沫方才結束又一次抵禦太虛的出行,如今正在西荒古城之中,感慨這長時間消耗神識與心力的重任,還得持續多長時間。
如今,徐承和張沫對於陣法的控制愈發嫻熟,將太虛邊域的界限也一步步朝外推去,原本被侵蝕的土地,也逐漸顯露灰黃堅實的戈壁。
此間天空,還是稍顯昏暗,理應照耀此方的日月,依舊被太虛氣息遮掩頗多,不過,也算是達到尋常凡人能夠視物的程度。
但就是因為敕荒神符陣的不斷引動,使得仙凡域向外擴充套件的趨勢再度出現,對太虛的擠壓越強,太虛偽神們的反攻同樣愈發強勢。
近些時日,徐承和張沫,即便是掌控敕荒神符陣神力,呼叫敕荒神符的道意,居然也時常陷入苦戰,更別說沒有神力加持,只能依靠雄厚靈力作戰的另外一人。
現在徐承只能隨時將戮魔劍置於敕荒神符陣線路之上,不斷在陣中穿梭,就是為了防止再出現上一次一人對戰五名太虛偽神時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