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基凝丹,嬰解玄煙,煉虛化神,聞道登仙
元天大羅,聖臨混元,萬法歸一,合道合天
此乃仙凡域流傳甚廣的三十二字口訣,講的便是煉氣之後,所有的修行境界,但是這僅僅是道門的描述而已。
要知道,就算不看魔羅域與金藏域這兩,其中主要生靈便和人族不太相同的界域,就單說仙凡和萬道兩域,修行流派沒有千數也有百家,只看主流,都有十數個。
彼時仙凡與萬道未有分離時,確實是各有各的稱呼法,不過自從兩域分隔。
留在仙凡域的道門,以及少數的醫家、農家和商家等困於生計而被迫留在仙凡域的流派,都適時以道門的境界劃分為主流。
去往萬道域的百家修者,則在歷經長時間的混亂後,由儒墨兵法四家為主導,達成一定共識的境界劃分,後定為:
通炁匯脈,得異兼身,君行知命,聽道人賢。
其中,通炁匯脈乃是原本兵家修行中,關於築基和凝丹的說法,取自築基後靈炁貫通,凝丹前百脈匯聚的表象。
得異,則是法家關於嬰解的稱呼,只因法家重世新事異,而元嬰之於人身,便是異數,故而得名。
兼身出自墨家,玄煙之氣貫通全身,有兼併之象,由此而說。
對應化虛及神悟的君行和知命,便很明顯是借用儒家境界。
至於最後與聞道相匹配的乃是賢人境,非人中大賢,不可得此境界,而悟得一道,便是賢者。
現在叫住徐承和張沫二人的,正是一位相當於道門神悟境的知命修士。
或者說,按儒家的說法,不應叫修士,而只是讀書人。
這名帶著明顯儒家風貌的讀書人,湊到兩人近前,再次開口詢問道:“在下對於二位的言論有些許淺薄見解,可否冒昧同二位交流一二?”
徐承和張沫早聽聞萬道域中修士,最喜論道之事,沒曾想這才剛安定下來,就因為自己二人之間的一次簡單談話,便引起一名高階修士的注意。
雖然徐承其實有些不願招惹這些麻煩,但是張沫初次遇見這種事,不免來了些興趣。
看見張沫這般雙眼都微有發光的情形,徐承輕笑,也只好跟隨自己的內心,和張沫一道答應下來。
見徐承和張沫皆是應允,這讀書人也展露笑顏,繼而開口道:“多謝二位海涵,在下李堂弼,還未請教二位姓名?”
待徐承和張沫以“淵承”和“陰梅仙”之名回答後,李堂弼微點點頭,又是一番客套之後,終於是開始了他的滔滔長論:“
淵承前輩與陰梅仙前輩,皆是賢人之身,眼光高度必然與我等不一,但是,也正因此,卻也會忽略些只有我等才能看得到的東西。
前輩先前言道,萬道域中的下層修士因為修行氛圍,整體水平必然要高出仙凡域中不少,而這最後將會致使,未來某日可能發生的兩域戰事中,勝利的天平朝萬道域這方傾斜。
可是,就在下看來,萬道域如今這般修行風貌,雖提升了修者數量,卻少了修者質量……”
李堂弼此言倒是令徐承和張沫兩人興趣更濃,周圍也有三兩學子聽聞此處的談論,朝這邊望來,從一些學子的低聲交流之中,似乎這李堂弼在論聖書院還小有名氣。
徐承和張沫兩人索性也就不打斷李堂弼,聽他繼續說下去:“
都說萬道域內有萬般修道路,路路指聖像,然而就今時看來,即便想修至賢人,也大多是主流的百家,才能做到。
又有說,萬道域修行流派數以萬計,這便是遠超仙凡域道門之處。
可是,就我看來,將道門與萬道域百家修者放在同一水平去比較,我們萬道域就已經落了下風,但如此顯眼之事,還偏偏有人以此為傲,這著實太過淺薄愚昧。
且看道門,丹陣器術體,五大基本分支,條條皆有人才輩出,每一道皆有聖人傳承,可萬道域內的百家,單論修行而言,卻總是差道門幾分。
如我儒家,忝為百家之首,然丹陣器三道,可以說是一竅不通,再看最善鬥法的兵家,陣器術體無一不是天下之巔,可偏就少丹道一項,就被道門克得死死。
其他諸家更不用說,是誰家都有難唸的經。
我們面對如此博然的道門,居然還妄論自身有下層的優勢,未免太過狂傲,殊不知,那些道門的中下層修士,隨隨便便就可以一敵多,屆時戰事開啟,數量優勢差距縮小,我們的勝算又在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