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讓在軍令之中稱,已經將今年土地欠收的百姓人家,往南部運送。
現在則是讓張議平接手,並將這些百姓,送到日南郡下屬各縣之中。
美曰其名,用那些縣城的餘糧,以及秋收後將要上繳的稅賦,進行就地賑濟。
如此,便可避免糧食在運輸途中的折損。
交趾國富裕,適合種田,但依然會有土地欠收的事情發生。
畢竟導致欠收的原因很多,每年總會點問題。
但沒有哪次是特意將人往南部驅趕的,畢竟南部的糧又不是比北部多,沒必要這麼繞。
因而雷蘭當即就明白過來,這是高讓的一條毒計。
災民去了日南郡下屬縣城,漢軍如果還沒攻下縣城,災民得到賑濟,交趾國得了人心。
甚至能用這些災民,來延緩漢軍的進軍速度。
如果漢軍攻下縣城,也選擇賑濟災民,那麼漢軍就得不到糧草補充,物資補給依然存在問題。
如果漢軍攻下縣城後驅趕災民,那更不用說,漢軍必會失去人心。
要是這時候,交趾一方再將災民收納,並予以賑濟,此消彼長之下,漢軍不僅更失人心,交趾國中,人心也更齊。
攻心之計啊!
雷蘭心中都不由得嘆了聲。
高相國果然厲害,無論怎麼做,漢軍都陷入到了被動之中。
這時候,他也明白過來,為什麼張議平要說看不懂。
因為這樣的計策,著實不符合張議平的性格。
要他這樣一個出身寒微的將領,去將災民、流民,當做施展計策的道具,實在有些困難。
難怪張將軍要保自己呢!
雷蘭倒也不含糊,說幹就幹,當即領命道:
“將軍,末將看得懂,這是高相國之計,交由末將便可!”
望著雷蘭遠去的背影,張議平又閉上了眼睛。
縱然能勝了漢軍,將漢軍趕出交趾,那些和他一樣大字不識幾個的百姓,也必然飽受戰亂之苦。
“所以漢帝才會不惜遠渡重洋,也要將戰場放在交趾嗎?”
——
“末將貪功冒進,還請陛下斬之,以正軍法!”
李景績倒是沒有揹負荊條,只不過以一死嚴明軍法的意思很明顯。
道士出身,得簫元常看重,得以入朝中,還跟隨皇帝親征。
最後更是獨領一軍。
這是多大的恩榮啊?
結果他幹了什麼?
第一仗就輸了,本來埋伏別人的,被人家反埋伏一手,丟盔棄甲。
劉恪望著李景績滿是疲憊的臉,勾起食指,在他那標誌性的牛鼻子上劃過。
手指上沾了一手汗水,他就往身上擦了擦,而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