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劉辯又對他們提出了新的要求——“先在雒陽建立些耳目,每日彙集重要訊息交給朕,此事就交給張公吧,明日張公去尋賈侍中,朕已交代過,張公助他一臂之力即可……”
後段珪宋典等人亦前來拜見。
在之後的時間裡,雒陽城中出現了這樣一幕,一輛輛車馬載著財帛秩序井然地在巷道中前行,有好事者尋根溯源,發現這些車馬皆是從宦官的家宅之中運出,往皇宮而去。
後來訊息傳出來,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十常侍們感念天子的恩德,自願以家財貼補皇宮之用。這些錢財都是運往少府的,用以填補失去的三年口賦。
當然,為此說十常侍的好話是不可能的,怎麼也得罵一句活該。
……
光熹元年正月,辛亥日,朝會。
劉辯在朝會上釋出了他的第一道求賢詔令。
命公卿、二千石、州刺史舉薦名士賢才一人。
又命以公車召海內經學大家荀爽,陳紀,韓融,申屠蟠等十人為博士。
說是成為博士,但只要這些人接受徵辟,那麼博士只是起點。
而這些人能被徵為博士,年齡必然在五十以上。若其真的不想當官,拒絕徵辟的理由也很好找。不至於徵辟不成反倒有罪,雙方都能接受。
劉辯宣佈道:“眾卿所舉名士賢才,有才能過人者,不受名額限制,由朕親自考察任用。”
雖然劉辯在名額上補了一個補丁,但他知道,這種額外的情況大概是不會出現的。
因為憲帝當初重啟黨錮之禍,後來又西園賣官謀利,導致不少士人沒了對朝廷的信任,不願為官。
劉辯此舉在於表明自己招賢納諫的態度。
且以這年頭舉主和被舉者之間互相成就的關係,被舉薦的人要麼有身份,要麼有名氣。
裙帶關係避免不了,可總能淘到一些金子吧!
而且劉辯還記得歷史上的一些名字,淘金的難度更低。
而隨著未來整頓吏治,這一百多人的去處無需擔心。
……
皇宮之外。
關於大赦天下,現實角度有其是否有利於治理之爭,經學層面涉及到德與刑的討論。
在雒陽的鄭玄面對太學生們的請教,則先從禮的角度回答了這一問題——“刑德八柄當由天子,恩罰從上而下。事依禮制,凡事處理適當,應無罪兇,災消不至。”
鄭玄雖沒有直接回答,卻也透過這句話顯露了自己的政治主張。
他是天人感應的信奉者,認可天子的權威。
他認為要不要大赦天下,是天子決定的事情。
現在各地有罪犯,有災禍,原因在於禮制沒能得到遵守,這是治理的問題。
由此,他的主張自不必多說。
在雒陽發言最自由的太學生們也分成了兩派,這本就是新君允許的事,太學生們加入的熱情更高了。
有人直白地問到:“過去幾乎一年一大赦,可天下因此安定了嗎?”
而此時正值地方上事情最少的時候,一些在雒陽附近為鄉吏的太學生迴歸,他們帶來了更現實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