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惟敬自然不知道崔五魁已經產生了學倭語的念頭,正在對眾將翻譯說:
“小西君派了些倭人前往各地打探,得知了當前倭軍大概部署情況。
小早川隆景、宇喜多秀家、黑田長政殘部在金海,加起來兵力還有二萬;
毛利秀元兵團在東萊,兵力三萬,這部分沒有與天兵交過手;
德川家康、島津義弘、淺野長政殘部在釜山,加起來兵力約有二萬五千。
總計下來,倭軍大約還有七萬五千兵力,緊緊龜縮在金海、東萊、釜山這片三角區,並且修築了大量土壘。。
而且從倭軍狀況來看,軍糧暫時不缺,有一定儲備。畢竟釜山是倭軍老巢和海陸轉運點,有積蓄也正常。”
等小西行長和沈惟敬介紹完敵軍情勢後,林天帥就開口道:“單純從作戰角度而言,我們其實只有兩種選擇。
一種是強攻,用官軍血肉之軀攻克一座又一座的營壘,最後全殲或者逼降倭兵。
另一種就是長期圍困,封死這些倭兵的海陸通道,斷絕倭兵的所有援助。
至於多久才能見效不好說,可能是兩三個月,也可能是四五個月,主要取決於倭軍的存糧。”
眾將聽了後沒有什麼不同意見,作戰確實也就是這兩種思路,只是各有利弊罷了。
如果開始強攻,最大顧慮就是官軍傷亡肯定大,也沒有那麼多朝鮮炮灰去填七萬五千敵軍的陣地。
如果執行長期圍困策略,那自身錢糧消耗就會非常大了。而且官軍期間很容易懈怠,容易出差錯。
畢竟當前參加圍困的官軍也就七萬兵力,去圍困同等數量級的七萬五千倭兵,容錯率很低。
正當眾將心裡權衡的時候,小西行長突然站了出來,透過沈惟敬翻譯說:
“戰爭打到這個局面,勝負已經不是問題,那麼就應該開始考慮收益問題了。
比起用戰爭手段消滅困獸,可能用其他手段更有價效比。
被圍困在釜山一帶的敵軍不僅僅是困獸,換個角度來看,又何嘗不是我們的人質?
還有被俘虜的這些倭將,都是非常好的籌碼。”
其他人看向天帥,但天帥沒說話,其他人也就先不表態了。
於是小西行長繼續說:“在下可以斷定,用這些被圍困的敵軍為籌碼,與豐臣太閣展開談判,必定能獲取更大的好處!”
李如松忍不住問道:“都有什麼好處?”
小西行長舉例說:“最簡單的比如數以十萬計的贖金!這是最基本的,更不要說其他好處。”
聽到這裡,眾將感覺被小西行長的說辭打動了,又齊刷刷的看向林天帥。
天帥慢悠悠的說:“幾十萬贖金那也不夠啊。”
小西行長說:“想要更多,都可以談,畢竟主動權完全在天帥手中,任意開價勒索就是!
敵軍那邊並沒有多少討價還價的餘地,除非他們蠢到寧可全軍覆沒。”
林天帥又道:“但甲山郡那邊的銅礦還需要礦工。”
小西行長說:“挖礦說到底還是為了賺錢,而且是辛苦錢。如果有更便捷的法子,直接去勒索,那利益也不比挖礦差。”
林天帥對眾將問道:“你們以為如何?”
眾將齊聲道:“但憑天帥吩咐!”
林天帥便道:“是否勒索.阿不,是否談判的決定權在朝廷,我們也不能擅自做主。
還是先快馬奏報朝廷,請求朝廷授權再說!
在此之前,仍不可懈怠,依舊要整軍備戰,積極圍困,做好隨時進攻的準備。”
小西行長又提出建議說:“目前敵軍總大將是德川家康,但德川家康大概也沒有得到相關授權。
天帥不妨派人與德川家康初步接洽,讓德川家康心裡有準備,然後放他們一條船回國向太閣請示。”
林天帥點頭道:“可以先接觸著,就讓沈惟敬充當使者,前往倭營去見德川家康。”
之所以不讓小西行長去,是因為上次小西行長充當使者,表現太招人記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