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五魁看林泰來對禮制不是很瞭解,便解釋道:“國朝初年,朝鮮國王迎詔,行最隆重的五叩三拜禮。
土木堡之變後改元時,大明使節前往朝鮮宣詔,被當時朝鮮世宗哄弄欺騙,改為了鞠躬禮。”
聽到“世宗”兩字,林泰來就莫名想起了上輩子時空的“世宗大王驅逐艦”,船體自動開裂的那個。
結合當時的“國際形勢”,林泰來大概就能明白,為什麼那時候朝鮮國將五叩三拜禮改為鞠躬禮了。
在那個時間點,大明剛剛遭遇土木堡之變,而朝鮮國正處在一個自恃“強盛”的階段。
不再是李成桂篡位開國,惶惶然唯恐被天兵懲罰的心態。
所謂的“朝鮮國世宗”向西北和東北開疆拓土,利用大明勢力撤退後的真空,驅逐了盤踞半島北部的女直人,把朝鮮國疆域推進到了鴨綠江圖們江一線。
在這種民族膨脹心態下,又看到大明遭受土木堡之變這樣的巨大挫折,朝鮮國世宗才敢於糊弄欺騙大明使臣,將迎詔的五叩三拜大禮改成了鞠躬禮。
不得不說,這種行為實在太符合林泰來對半島人性的認知了,一點都不“意外”。
林經略一邊想著,一邊繼續聽著崔五魁講解:“而後朝鮮國君臣上下就一口咬定以鞠躬禮為舊制,與大明爭執了八十多年。
再後來直到嘉靖朝,才又由鞠躬禮改回了最隆重的五拜三叩禮,並一直奉行至今!”
此時崔五魁越說越氣憤,“卻沒想到,朝鮮國這次居然又想偷偷改成鞠躬禮,實在叫人難以理解!
在我看來,這分明是朝鮮國君臣看不起經略,覺得經略你年少好欺哄!”
林泰來突然開口:“欺天了!並非欺我!”崔五魁連忙道:“是!是!”
林泰來又吩咐道:“你將朝鮮國遠接使趙敬高叫過來!”
崔五魁奉命而去,去喊遠接使趙敬高過來。
正當這時,紅光滿面的李如松笑著走進幕府大堂,很不見外的叫道:“你來得真遲!”
林泰來和李如松提前約定好了,今天先見個面。
上章講過將官拜見帥臣的禮節,要先穿甲冑拜見,然後再換常服。
但李如松現在隻身穿常服,溜達著走進了經略幕府大堂。
林經略瞥著李如松,這老哥看起來又飄了啊,又變身為李大將了。
歷史上的李如松在帥臣面前,似乎始終就是這種尿性。
在宣府時,要與巡撫平起平坐;在寧夏時,讓總督靠邊站;在遼東朝鮮時,對經略也不行卑禮。
難怪歷史上李如松最終下場那麼莫名其妙,堂堂一個大總兵在一場常見治安戰裡,稀裡糊塗陷入埋伏掛了,然後也沒什麼人認真追查。
林泰來並不是陰謀論愛好者,但看到李如松的結局,真不信這裡面沒點事。
李如松並不知道林老弟心裡想什麼,大大咧咧的自行找了個椅子,側對主位而坐。
大家都知道,下級拜見上級是站南面北,在賞座之前要先面對面回話,沒有直接側坐的道理
林經略和藹可親的對李大將說:“你且等等,我先跟朝鮮國使節說幾句話。”
“我這邊不急!我也看看朝鮮國使節怎麼說。”李如松答道。
不多時,崔五魁帶著朝鮮國遠接使趙敬高走了進來。
林泰來停止了與李如松的寒暄,對趙敬高冷冷的質問道:
“我大明太祖高皇帝頒佈《洪武禮制》,要求藩王行五拜三叩頭,為何貴國這次膽敢擅改禮制?”
趙敬高不慌不忙的拿出一本書並呈交上來,林泰來看了看,書名叫《藩國儀注》。
然後趙敬高振振有詞的解釋說:“《藩國儀注》同樣是高皇帝頒佈,自從高皇帝頒此書來我國,我國便遵此禮。
在《藩國儀注》中,並無五拜三叩之禮之要求,故而我國遵守有何不可?”
崔五魁在旁邊怒斥道:“但是《藩國儀注》中,同樣也沒有提到要行鞠躬禮!”
趙敬高再次辯解說:“我國敬天子之命,不敢站立迎詔,所以為表恭敬,才增設了鞠躬之禮。”
坐在旁邊看熱鬧的李如松迷惑不已,朝鮮國這幫君臣都失心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