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討論的事情都有了結果,廷議也就要散了。
這時很多大臣就發現了一個規律,凡是有林九元參加的廷議,就非常有效率。
至少最終總是能拿出決議,不會出現開了半天會,還是久而不決的情況。
比如在今天,林泰來一到場,對朝鮮事務的方略就定下基調了。在此之前,朝廷吵了兩個月也沒個結果。
主持廷議的王天官好像一個下級似的,對林泰來彙報說:“最晚明天早晨,便將廷議結果上奏。”
對於這種彙報,林泰來沒感到不妥,隨意的點點頭,又說:
“你們先出宮,我還要去文淵閣踩盤啊不,拜會一下新閣老們。”
王天官小小的吃了一驚,“你要去內閣那邊插旗?”
林泰來錯愕不已,“什麼插旗?你怎麼知道這個詞的?”
王天官答道:“這不是你發明的詞嗎?近兩年甚為流行,你去文淵閣難道不是為了插旗?”
林泰來含糊答道:“畢竟我還沒有接觸過這屆內閣,今天來都來了,這裡距離文淵閣那麼近,乾脆就一併造訪。”
東朝房位於端門和午門之間,其他大臣向南出端門,而林泰來獨自向北穿過午門,然後又轉向東來到會極門。
會極門後面就是文華殿和文淵閣,對於普通大臣來說,除了被皇帝召見之外,沒有特殊理由一般不會過會極門。
但清貴的翰林在傳統觀念上,是可以出入會極門的。其實這方面沒有硬性規定,但卻也是一條不成文的官場規矩。
一方面,大概是因為翰林需要經常去文華殿,給皇帝講課或者諮詢顧問。
另一方面在國朝初年,文淵閣其實是翰林辦公所在地,因為距離文華殿比較近。後來內閣勢大,翰林院才被遷出了宮廷。
恰好林泰來身上還有個翰林院侍讀的官職,出入會極門不會被說三道四。
在會極門登記過後,林泰來並沒有著急過去,反而走到文書房太監所在的廊房門口看了幾眼。
每天司禮監文書房的當值內監都會在會極門這裡,收發各類奏疏。
有個陌生太監對林泰來詢問道:“有何貴幹?是來投遞奏疏的麼?”
林泰來問道:“孫永孫公公還在這裡麼?原來做過二十門提督的那位。”
陌生太監答道:“半年前就不在這裡了。”
林泰來又好奇的問道:“他去了哪裡?”
陌生太監淡淡的說:“誰知道呢?反正下落不明瞭,不知去了哪裡。”
林泰來唏噓不已,權力場上真是風波險惡啊,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
那孫永從二十門提督遷為司禮監文書房少監,只差一步就能晉級為司禮監太監,能在太監行業“青史留名”了。
結果就這麼莫名其妙的從內廷消失了,也許是物理意義上的消失,也許是去了鳳陽或者南京種菜。
就當林泰來在司禮監文書房所在廊房打探“故人”孫公公時,在會極門這裡值班的中書舍人早就通報內閣了。
林泰來到訪這個訊息,立刻把四位閣老都驚動了,全部從單間裡走出來,匯聚在中堂。
四輔張位對首輔趙志皋問道:“林九元之前造訪過內閣沒有?”
趙志皋苦笑著答道:“林九元先前沒有來過文淵閣。”
簡簡單單的一問一答,幾位閣老都明白是什麼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