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璠答話說:“那就上告給巡撫”
徐知府拍案道:“說得對!本官同時也給巡撫發文!等待上官處置吧!”
面對一個官僚的輾轉騰挪連消帶打,眾鄉紳居然沒有更好辦法。
從府衙出來後,有人憤然道:“我就不信,蘇州那邊真敢一直封鎖水路!耗下去誰也討不了好!”
馮時可幽幽的說:“你別不信,他們真敢。如果耗下去,也是我們松江府先熬不住。”
那人便不滿的說:“你怎麼又漲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馮時可選擇用事實說話:“伱難道沒聽說,蘇州府的棉布價格漲了一倍?
雖然蘇州府棉布產量遠不如松江府,但也有幾百萬匹外銷,售價翻倍他們肯定高興壞了。
聽說連蘇州府主打產品絲綢的價格,也莫名其妙的被帶動上漲。
那些攜款來松江府採購棉布的外地客商,如果不想白跑一趟,就只能在蘇州府花錢採購了!
所以你說他們和我們之間,到底誰先熬不住?”
眾人:“.”
松江府天下雄郡,經濟上傲視海內!
男耕女織,每年產糧一千五百萬石!棉布四千萬匹!
總量吊打老三常州!人均超過老大蘇州!他們對此發自內心的引以自豪!
怎麼今天才發現,還能被人隨隨便便就拿捏製裁了?
徐璠對其他人說:“看來正如馮時可所言,最簡單省事的法子,確實就是讓林太僕低頭了。
讓全郡百姓陪著林太僕死磕到底,似乎也不妥當。”
就像他爹徐階當年遇到嚴嵩時,該服軟就服軟。
看別人沉默著不說話,徐璠又對馮時可問道:“林九元可曾有什麼條件?”
馮時可答道:“林九元說,新吳會社剛開張,計劃主營的吳淞江航運業務還開展不了,所以目前什麼業務都沒有,急需開啟局面的業務。
所以林太僕家所有佃戶產出的棉布,從今年開始,全部歸新吳會社統購統銷。”
這時代的棉布生產和絲織品生產看似都是紡織業,其實完全是兩種模式。
絲織品是工場模式,一臺大絲織機往往需要三五人操作。
而棉布生產則是地地道道的“小農經濟”,一臺紡車單人就能操作,織布都是家庭婦女在家幹。
所以棉布生產某種程度上,仍然是依附於土地,算是農戶的主要副業。
林泰來這個“統購統銷”條件,就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
眾人便又來到城郊素園,對林太僕進行勸說。
此時林太僕比剛受傷那時還憔悴了許多,大概是這幾天完全睡不好的緣故。
因為林太僕無法理事,所以林家的事務就暫時由弟弟主持。
“不可能!”林二爺想也不想的拒絕了談和的條件。
他們林家名下佃戶一年出產二十萬匹棉布,這麼大的生意怎能白給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