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倒是沒問題,如此林大官人三言兩語,就把自家兄弟今年的任務安排完畢。
至於老爹,繼續研究雙季稻去吧!
對了,紅薯應該在這兩年被人從南洋偷到福建了,回頭可以想辦法從福建弄點過來,讓老爹研究研究。
雖然這玩意並不是萬能解藥,根本不能一直當主食,但摻著吃也是可以減輕糧食壓力的辦法。
過了正月十五,工業園區絲織場釋出了招工榜文,並附帶兩大誘人條件。
一是有濟農倉免息借糧、優先賑濟福利,二是實行固定底薪按旬發放制度。
還沒出正月,就迅速從蘇州城裡招到了五百熟練織工。
不是隻有五百織工報名,而是工業園區絲織場現有規模只能容納五百織工。
本來林大官人設想,開始直接上馬二百張織機,結果沒達到計劃。
因為織機成本昂貴,動輒十兩銀子起步,而社團還處於高投入時期,資金太緊張,結果只准備了一百張織機。
林大官人也只能實事求是,先從這個規模起步。畢竟當前最重要的是把工業園區開張起來,進入良性的滾雪球發展模式。
當前城裡絲織工場的主流招工模式是日結模式,每天五分銀,有點像後世日結一二百的散工。
而林大官人之所以敢力排眾議開出底薪制度,不僅僅是為了從城裡吸引熟練工,主要還是因為暫時不擔心銷售問題。
就絲織場目前這點規模和產量,都不用想衝出江南、走向全國、暢銷海外。
即便沒有市場,只靠社團內部各單位的骨幹人員也能消化很多,畢竟一千人背後就是一千戶人家,更別說還有社團控制下的鄉村、船戶。
退一萬步說,就算社團內部消化不完,還有個渠道就是讓官府出面收購了。
總而言之,目前絲織場完全不用靠市場就能生存,林大官人還有什麼可擔心的,直接把底薪制度安排上,只管埋頭生產就是了。
過了二月二龍抬頭,位於木瀆鎮胥江南岸工業園區的絲織場就就開工大吉了。
林大官人剛把這邊事情打好基礎,又不得不趕往蘇州衛運軍分署,安排漕運事務。
按照制度,每年開春二月,就要開始把去年徵收上來的漕糧北運了。
林大官人身為督運千戶,負責的就是組織漕糧運輸。
坐在衙署大堂裡,看著二尺高的賬冊,林大官人不禁悲從中來。
想起從去年九月到今年二月,除了過年前後半個多月,其他時間全都在連軸轉似的忙碌,片刻也不得閒。
怎麼事情都是自己的?難道這蘇州城,離了他林泰來就無法運轉了?
林大官人開始懷念兩年前,天天除了打打殺殺就是吃喝玩樂的快活日子了。
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陷入了自我內耗?
人活一世,到底又是為了什麼?
正當林大官人自怨自艾的時候,蘇州衛指揮使李天祐屈尊過來串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