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隊分成兩行,舞者們手持武器,做激烈的擊刺動作,邊刺邊進。姬搏虎扮演的武王手持盾牌,屹立不動。扮演太公望的舞者手舞足蹈,大開大合。此為牧野之戰的場景,表現出了武王的指揮若定、太公望的殫精竭慮和周軍武士英勇的作戰。這一段音樂節奏緊湊曲調肅殺,舞者動作緊張激烈,樂師和舞者們都已經進入了狀態。
第三段,姬搏虎在場中以武王的語氣演唱歌詩《賚》:
“文王既勤止,我應受之。
敷時繹思,我徂維求定。
時周之命,於繹思。”
舞者分列行進,跟隨武王向南而行,表現大戰獲勝,武王向南巡視。此段曲調平和,再無殺戮之意。
第四段,虢國太子姬懷演唱歌詩《般》:
“於皇時周,陟其高山。
嶞山喬嶽,允猶翕河。
敷天之下,裒時之對。
時周之命。”
舞者們放下手中的武器,幾名舞者伏下身子,讓武王拾階而上,以示武王登臨高山。其餘舞者散落四周,或跪或臥,瞻仰高高在上的武王,以示天下臣服。此段樂曲充滿歡欣喜樂之意。
第五段,毛國太子姬晟演唱歌詩《時邁》:
“時邁其邦,昊天其子之,實右序有周。
薄言震之,莫不震疊。
懷柔百神,及河喬嶽,允王維後。
明昭有周,式序在位。
載戢干戈,載橐弓矢。
我求懿德,肆於時夏,允王保之。”
舞者再分成兩行,變化出各種繁複的隊形,最後又在左右兩邊,靜止跪坐。這是表現周公、召公分治,協助武王治理天下的功績。此時天下大治,國泰民安。
第六段,仍是王弟姬悵演唱歌詩《桓》:
“綏萬邦,婁豐年。
天命匪解,桓桓武王。
保有厥士,於以四方,克定厥家。
於昭於天,皇以間之。”
舞者重新集合,回到原位,排列整齊,表示對天子的尊敬。全樂至此結束。
一曲《大武》演練完畢,空氣中充滿了莊重肅穆之意,連外面的鳴蟬似乎也被這意境影響,沒有了聲音。眾人都精神振奮,慵懶之意一掃而空。這時有人才發現不知何時外面的天色陰暗了下來。
師歸又環視了一圈眾人,平靜地說:“諸君——這,就是樂的力量。”
下課之後,師歸讓二年生們先行離去,留下一年生來歸置保養課上所用的樂器。師歸站起身來,駝著背在一年生之間往來逡巡,為他們提供指導。
仲祁走在後面,見人走得差不多了,便走到師歸身前,行了一禮道:“先生此時可有空閒?學生有事請教。”
師歸見是仲祁,點點頭,帶著仲祁回到自己席前坐下。
仲祁面向師歸正襟危坐,問道:“學生最近在預習六樂的樂譜,發現從《雲門》、《大卷》,到《大咸》、《大韶》、《大夏》、《大濩》,以至於《大武》,越排在前面的,其所用樂器越少,樂曲越簡單,越排在後面的,所用樂器越繁多,樂曲越複雜。為何我們入辟雍館學習樂課以來,是按照一年學《大武》,二年學《大濩》,三年學《大夏》,四年學《大韶》、《大咸》,第五年才學習最簡單的《雲門》、《大卷》?不是應該從最簡單的學起,待技藝純熟之後才學習更復雜的嗎?何以我們是從最複雜的學起,最後才學習最簡單的呢?”